邓玉芬:全力支持抗战救亡的“英雄母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7-14 12:05

云蒙山丰碑

■王法艇

云蒙山处在密云西部,长城纵贯山脊,白河自其东麓流过。这里山高林密,偶有山风掠过,蓊郁草木间积蓄的力量就蓬勃开来,青天之下的山脊仿佛也随之奔腾起来。远处的密云水库氤氲茫茫水雾,山水起舞,大地阔博厚重,浩大得令人瞠目赞叹。傍晚时分,云蒙山陷入一片沉寂,像惦念着遥远的人和故事。浓烈的晚霞和暮霭糅合在一起,泼洒在张家坟的屋脊树巅,清晰致密的村落便透着只有古诗上才有的色彩。

初夏时节,我在当地友人的陪同下造访密云区石城镇张家坟。山间的野花已经开得烂漫,白的、紫的、黄的,星星点点地缀在绿毯上。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邓玉芬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5米的雕像,花岗岩材质,基座为山石,英雄母亲邓玉芬伫立在山岩上,左手握布鞋,右臂挎针线筐,眺望着远方……

80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山风里似乎还飘着当年的气息。邓玉芬,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在民族危亡之际,将自己的丈夫和5个儿子一个个送上战场。她站在村口的那条土路上,望着他们渐远的背影。山风卷起她的衣角,雨水打湿她的头发,风雨也残忍地带走了她的至亲。

1933年5月,日军侵占密云,家住张家坟的邓玉芬一家被迫迁至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在抗日战争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我党在密云地区领导的边区政府,专门组织了识字班,加强抗日救国方面的教育内容。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拿起枪杆子抗日,才能有活路。

随着抗战的深入,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0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邓玉芬一遍遍地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深受触动,越听心里越亮堂。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邓玉芬送长子任永全、次子任永水加入白河游击队。不久后,她又将三子任永兴送入队伍。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家中,邓玉芬全力支持抗战:种粮制衣、照料伤员,她的家成为八路军的“温暖驿站”。1941年秋,日军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部落化”政策,疯狂制造“无人区”。邓玉芬带领乡亲们誓死不进“部落”,躲进深山坚持斗争。在她的动员下,丈夫任宗武与四子、五子先后加入抗日自卫军,保家卫国。

这之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1942年春,部队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子任永安同时遇害,四子任永合被捕;同年秋,长子任永全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次年夏天,四子任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秋天到来时,二子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而去世。接连的丧亲之痛并未击垮邓玉芬,她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继续种粮、制衣、照顾和转移伤员。

她像云蒙山上的岩石,在沉默中承受风雨剥蚀。1944年春天,日军搜山时,为保护隐蔽的乡亲,她不得已用棉絮堵住正处在饥饿中的幼子小七的嘴巴,导致其窒息身亡。这位母亲强忍悲痛,咬牙坚持到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邓玉芬将仅存的六子任永恩送入县支队。1948年,任永恩在解放密云的战斗中牺牲。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2014年7月7日,习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高度赞扬了邓玉芬的英雄事迹。

日暮山霭,晚霞把云蒙山染成金色。村头的操场上,有少年飞腾踊跃的运动身影,像奔宕前进的青冈林;河滩尽头,有老人在种菜栽苗,间或有鸟儿在头顶飞过,并伴有悦耳鸣声,一漾一漾回荡在山林间。

80多年的光阴,足以让鲜血浸润的土地重新长出庄稼,让弹痕累累的墙壁爬满青藤。战争的硝烟散尽,但记忆不应随风而逝。邓玉芬和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普通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他们或许文化程度不高,却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离开时,我和好友各采了束山花放在邓玉芬雕像前。花很普通,但开得热烈,就像邓玉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夕阳的余晖为雕像镀上一层金边,“英雄母亲邓玉芬”7个字在光影中熠熠生辉。

山风渐起,漫山的榛树和松树酝酿着低沉的涛声,像是在赞颂这里的英雄和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关乎一个普通的中国母亲,关乎一个不屈的民族,关乎一段壮怀激烈的革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