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蒙山七十二崮”,山东省蒙阴县城东北部的群崮之中,有两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山崮,这就是令日本侵略者魂飞胆丧的南、北岱崮。
南岱崮海拔709米,北岱崮海拔679米,两者相距约1.5公里,中间有一道山梁。崮顶平整,四周是刀削一样陡直的悬崖峭壁,绝壁最高处达30多米,没有到崮顶的天然路径。这里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狙击歼敌的理想场所。
南、北岱崮位于日军进犯沂蒙山区腹地的咽喉要道,早在1943年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政府就号召附近各个村庄的老百姓在岱崮上修建掩体。军民共同努力,分别在两个崮上建造房屋,安上水缸,搭起粮库,甚至养鸡喂猪,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斗做了充分准备。
1943年11月9日,1万余日伪军从临沂、蒙阴、莱芜、临朐、沂水等地同时出动,分进合击,“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企图消灭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进而寻歼山东军区主力及山东分局机关。日寇扬言要在3个月内一举围歼沂蒙山区的八路军。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鲁中军区二军分区决定,由11团8连坚守南、北岱崮,以牵制、吸引敌人主力,掩护驻岱崮山区的党政指挥机关转移,并使八路军主力部队能够到外线作战,寻机歼敌。8连指战员分别在北岱崮西面、南岱崮南面的山岩上修筑瞭望楼,随时观察敌情,在崮下梯田的石坝内,挖了许多向外射击时用的墙洞,还在崮周围埋设地雷,把岱崮打造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他们严阵以待,准备迎头痛击来犯之敌。
11月13日,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日寇开始向岱崮发起攻击。首先接敌的是8连驻守卢崮的一个班,他们用几阵冷枪震慑了敌人,也顺便跟驻守岱崮的8连战友通报了敌情。敌人搞不清情况,不敢贸然前进,他们抓住当地一个没来得及撤走的老人询问八路军的情况,老人谎称八路军有七八百人驻守在岱崮山上。也许是这个信息误导了日军,他们调集了大队人马围攻岱崮。在整个进攻过程中,敌人也许始终不知道山上到底有多少人。
日军在攻打岱崮时,先在岱崮山周围寻找疑点,试探着用大炮轰、用枪打。我军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密切监视敌人的动向,有时还击两枪,干扰敌人的视线,打乱敌人的部署。开始的时候,日伪军先组织少量部队,试探性地对岱崮进行攻击。8连士兵沉着应战,待敌人到达射程之内再开枪射击。就这样,敌人还没来到岱崮跟前,就被消灭光了。南北岱崮,山高坡陡,光秃秃的,不长草木,周围没有掩体遮身,很难爬上崮顶,敌人天天爬山进攻、天天败退。
久攻不下的日本鬼子,恼羞成怒。他们发现北岱崮防守严密,就把力量转到南岱崮,组织大批日伪军轮番对南岱崮进行围攻。当敌人进至距崮顶约100米时,副营长张栋一声令下,霎时间,猛烈的枪弹、手榴弹,夹杂着战士们顺手掀下的滚滚巨石,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敌人,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数日不得前进一步,始终被阻在悬崖之下。日军又想法把老百姓的被子、毯子抢来蒙在头上爬山,仍然招架不住我军的手榴弹、滚石和埋藏在岱崮周围的连环地雷。
日伪军上崮上不去,走也走不了,无计可施,便调集多架飞机,轮番对岱崮进行疯狂轰炸。八路军指战员藏在山崖上修建的掩体里,亲眼看着敌人飞机扔下来的炸弹,不是落在崮顶上就是落在山崖下,根本扔不到悬崖峭壁上。任凭敌人飞机怎么轰炸,也无法造成有效杀伤。但是炸弹的爆炸力非常强,有不少战士被震得鼻子和耳朵出血,所以每次敌人飞机前来轰炸,战士们都张开嘴,避免震聋耳朵。
面对岱崮这个钢铁堡垒,丧心病狂的敌人用飞机施放毒气弹,不少战士出现中毒现象,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坚守在孤峰之上,牢牢拖住了敌人的大队人马。接着,日军采取了更卑鄙的办法,他们用刺刀逼迫当地的老人、妇女、小孩上山劝降,企图瓦解我军斗志。8连战士面对被威逼的群众,大声地说:“乡亲们,你们对鬼子说,只有打胜仗的八路军,没有投降的八路军!”
几个招数相继失败后,为了加强攻势,日军又把进攻部队全部换成32师团的精锐,增加了飞机、大炮,重重包围岱崮,从24日起,进行轮番轰炸。整个南岱崮顶像是被犁翻了几遍,工事全部被摧毁,战壕成了面粉缸,尘土和碎石没及膝盖,战士们随手抓把泥土,就可摇出几块弹片。在强烈的火力掩护下,敌人搭着云梯,试图爬上崮顶。战士们用刺刀挑,用石头砸,一次次地把爬上来的敌人打了下去。在浓烈的硝烟战火之中,8连指战员顽强抗敌,誓与阵地共存亡。
由于与外界联系完全中断,弹药不够了,战士们就用石头代替;粮食短缺,战士们就用煎饼蘸盐,有时用野菜充饥;开始时,战士们每天只喝两碗水,后来盛水用的两口水缸被炸去大半截,残存的一点水已变成了泥浆,他们就把凝结在表层的冰凌含在嘴里解渴……战事最惨烈的日子,8连战士整整一天没有水喝,嘴唇干裂,渗出血珠。好在趁着夜色,上级派人送来了宝贵的饮用水。就这样,原本上级要求他们坚守半个月,8连战士整整坚持了18天,并以负伤7人、牺牲2人的代价,取得了抗击超过自己40倍的敌人、毙伤300余敌人、消耗敌人大量弹药的巨大胜利,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牵制敌人的任务,有力配合了外线部队作战。
11月28日早上,日军又开始向山上喊话,威胁要空投伞兵占领崮顶。跟以往不同,这次山上一点动静都没有。敌人小心翼翼地靠近崮顶,顺着小路爬到山上。令敌人想不到的是,他们在山上搜了半天,连个八路的影子都没见着。日寇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山上的八路军都插翅飞走了不成?
原来,在27日午夜时分,接到撤退命令的战士们束紧行装,先由三名战士往山下扔石头,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其他战士抓着拴在悬崖上的一根铁链,悄悄滑到崮下。最终全体战士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出敌人四五里纵深的包围圈,在预定地点与大部队胜利会合。
南、北岱崮保卫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八路军与日寇进行的一场“血与火的保卫战”。这次战斗极为残酷,日寇出动了3000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1个空军中队和1个伪军团,对只有93人的八路军战士坚守的南、北崮顶疯狂进攻了半个月。敌人不仅用了40多万磅炮弹,还用了燃烧弹和两种以上的瓦斯弹。然而,在八路军战士的固守还击下,敌人的伎俩全部落空了。神奇的是,我军在完成任务之后,竟在1600多名敌人的纵深四五里的重重包围之下,完成了胜利突围。
自岱崮战斗后,尝到苦头的日军再也不敢轻易与八路军较量了。战斗结束后,党和人民给予战士们很高的荣誉,八路军山东军区通令嘉奖了英勇顽强的8连,授予他们“岱崮连”的光荣称号。除4名连以上干部被评为战斗英雄、后来又被山东省军区命名为“模范指挥员”外,10名同志被评为“战斗模范”。
在巍然屹立的南、北岱崮之上,英雄“岱崮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上的传奇乐章。
(临沂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