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毛泽东称他“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1-08 08:59

范旭东:毛泽东称他“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田耕

范旭东(1883—1945)是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企业家。他将毕生心血投入化学工业的发展,他的开创性成就令世人惊叹,被誉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重庆谈判期间,范旭东辞世。毛泽东听闻消息亲往吊唁,随后送去挽幛。毛泽东题词“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新华日报》的挽联赞其“绩业早惊环宇内,壮怀时在化工中”。

(一)

范旭东早年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专修化学,以求科学救国。归国后曾在财政部短暂为官,希望推进币制改革。但官僚政府积弊太深,迫使他“另觅途径”,走上化工之路,先后创办国内第一个精盐厂、第一个制碱厂、第一个硫酸铵厂等,为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办国内最大的精盐公司。范旭东赴欧洲考察盐政和制盐工业时发现,欧洲国家普遍规定食盐氯化钠的含量须高于95%,喂畜盐氯化钠含量也不低于85%。而当时中国百姓食盐氯化钠含量却不足50%,被国外耻笑为“食土民族”。对此范旭东深感痛心,提出改良盐质、取消专商等观点,并决心自办新型盐场。他通过多方集资募股5万银元,于1914年成立久大精盐公司。那时是用平锅再制粗盐成精盐,开启了中国制盐技术的新阶段。范旭东还亲自设计精盐商标“海王星”,寄托征服海洋、自强不息的宏图大志。虽然遭到旧盐商的疯狂抵制,但是精盐的品质和价格很有优势,再加上梁启超等知名人士支持,10年后久大盐厂的股本就扩大到250万银元,年产量达到3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精盐公司。

虽粉身碎骨亦要硬干出来。民国时期人们食用的“口碱”,加工粗劣,影响健康且不能用于工业生产。外国公司就借机倾销洋碱,牟取暴利。有了精盐厂的基础,范旭东就开始谋划变盐为碱,改变依赖外国的尴尬局面,但因为种种因素未能实施。一个小插曲为他带来了机会。那时北洋政府财政困难,想找国外银行借款。只有汇丰银行愿意援助,但他们提出条件,就是贷款后只有英国人才能在中国用盐制碱,中国人也不行。负责借款的财政部官员虽然不懂工业,但他马上意识到用盐制碱的重要性,当即说中国已有人在制碱了,第二天就托人找到范旭东,要求尽快发展制碱业。制碱技术要求较高,国外一般采取的索尔维法有专利保护,不能仿造。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利益,范旭东拒绝与国外合作办厂,决心一定要通过自身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好在有志于制碱的人士不只范旭东。毕业于东吴大学的陈调甫等人已在实验室掌握初步制碱技术,正想合作量产。有久大盐厂的资金和声誉为支撑,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成立。范旭东对友人表示,“为了(制碱)这件大事,虽粉身碎骨,我亦要硬干出来”。他的精神感染了大家,都立志追随他开拓制碱行业。经历了试车、停产、改进、再开工等近8年的磨练,终于在1926年6月,永利碱厂第一次生产出优质纯碱,这是中国首次打破了外国垄断局面。永利纯碱的商标是“红三角”,三角中间是化工实验常用的坩埚,标志着中国化学工业的诞生和兴起。永利“红三角”纯碱在产出当年即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从此进入了国际市场。

为中国化学工业再展一翼。到1930年代,久大盐厂和永利碱厂的发展较为稳定,范旭东本可以安享成功红利,但他并不想止步于此。他说:“我国有了纯碱、烧碱,还只能说有了一只脚;要等有了硫酸、硝酸,才算有了两只脚,我国化学工业才可以阔步前进了。”范旭东积极与同仁就合成氨、硫酸技术等进行深入沟通探讨,并公开制酸意向,广征建议。1934年,永利硫酸铔(即硫酸铵)厂在南京开办,范旭东安排美国名校化工博士侯德榜为厂长兼技师长(即总工程师),设计生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等多种产品。经过近3年的艰难开拓,1937年1月,永利酸厂第一批合格的硫酸生产成功;2月,硫酸铵也生产成功。外国专家在庆功宴上表示,根据多年经验,无论从工程进展速度还是产品质量看,永利酸厂都居国际第一。永利酸厂1937年的产量已与英国公司卜内门相当。范旭东激动地说,酸和碱已长成,可“听凭中国化工翱翔”了。

(二)

范旭东作为实业家,一直崇尚科学精神。他不仅绝对相信科学,而且始终在为科学事业探索前进道路。他表示,“中国今日若不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范旭东在实业救国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与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密切相关。

以试验为前提。范旭东有信心创办那么多工厂,是以严谨技术实验为前提的。在欧洲考察精盐时,范旭东就对西方盐业进行了系统分析,写成详尽的调查报告,并就中国盐政改革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创建久大盐厂前,他先去塘沽考察环境,租住在农舍废寝忘食地用结晶方法试制精盐,氯化钠含量超过了90%。当地盐工第一次看到雪白的精盐,都赞叹不已。有了实验基础,范旭东才开始申请办厂。设立制碱厂同样如此,他曾将整套制碱设备安装在家中,并在院内造了3米多高的石灰窑供给碳酸气,通过反复实验解决了建厂的技术难关。

广设研究机构。范旭东相信科学,就通过创办研究机构来创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范氏团队代称“永久黄”,永利、久大不必说,“黄”指的是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企业科研机构。范旭东投资10万银元、辟地数亩、延请名才,于1922年成立黄海社。黄海社社徽为圆形,外圈是齿轮,代表工业动力,内圈是互相涵抱的三个部分,代表致知、穷理和应用,体现了钻研科学、推动发展的精神。黄海社以无机和有机化学为主方向,协助各厂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研究国际前沿课题。在抗战前黄海社成果已颇丰,出版了对我国氮肥工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创立氮肥工业意见书》等,还在提升酒精、轻金属等行业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范旭东还先后设立静生生物研究所,研究植物;设立海洋化工研究社,研究海水中的宝藏,并用私人收益支持几个研究社运营。新中国成立后,黄海社等分别归入中科院和重工业部,继续为我国化工事业贡献力量。

善用科技人才。范旭东重视科学也体现在他对人才的选聘和培养上。从创办永利碱厂开始,他就在网罗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重用的陈调甫、侯德榜等人都是业内翘楚,均为突破技术难关作出卓越贡献。比如侯德榜创造的“侯氏碱法”,将盐转化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95%以上,成为世界领先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范旭东不仅善于物色人才,还潜心培养技术人员,先后选拔几十名工程人员出国深造,为事业发展夯实基础。

(三)

范旭东的管理思想很超前,在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兴起50年前,他就有了自己的经营理念。1934年,为使“永久黄”团队事业持续发展,范旭东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制订了“四大信条”: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的光荣。这些信条不仅展示了创办企业的方向原则,而且也体现出一位企业家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品质。

赤诚爱国情怀。范旭东毕生坚守爱国信念,在关键时刻会为国家大局而坚决舍弃企业及个人利益。在留学时他因日本侵略中国感到耻辱,立下誓言:从今以后,寡言力行,摄像做立誓之证。范旭东在创办久大、永利各厂时,常有外国公司愿提供资金技术进行合作,目的是吞并我国新兴化工企业。范旭东坚持公司章程规定——“股东以享有中国国籍者为限”,断然拒绝,保护了民族工业的成长。抗战爆发后,日本人想伺机霸占永利硫酸铵厂,提出合作能保安全。范旭东指示各厂“宁举丧,不受奠仪”。他对国民党反人民、堕落腐化等很反感,两次拒绝担任实业部长等职。抗战时期范旭东积极在西南设立分厂,为国家保住工业实力。

艰苦创业精神。范旭东作为企业创始人,以身作则倡导苦干精神。创办久大盐厂时,他每天和工人一起吃住,从设计厂房、设备选择到机械安装都躬身参与。范旭东为自己定下三个原则:不利用公司钱财谋私利;不利用公司地位图私益;不利用公司时间办私事。当总经理30多年,他办事不配秘书、出门不置汽车,把全部精力投入事业。范旭东甚至多年未支薪水,又常投资和助人,没留下什么私人资产。他去世后,其夫人子女得到企业资助才有了生活保障。

关爱职工理念。范旭东非常重视员工福利,这也是旗下企业深得人心的原因。从1924年起,范旭东就设立厂区医院、怀瑛幼稚园、明星小学校等,职工及子弟可免费治病和上学。为提升职工素质,特意开设扫盲的工读班、普通班和特别班,培养技术工人的艺徒班等。还会为职工提供全面生活服务,比如事务部免费送煤到家,为职工提供公寓式住房并解决分居问题等。职工们都觉得受尊重、有奔头,因而尽力做到“责任所在,拼命为之”。

去世前不久,范旭东还踌躇满志地提出抗战后复兴及新建10个工厂的计划,可惜病魔过早夺走了他的生命。范旭东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齐心合德,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