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良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12-06 08:40

李应良,原名培基,字子善,化名银莲,1900年生于陕西长安李下壕村(今属西安市未央区)。幼年入本村私塾,1918年考上陕西省立第三中学。他思想活跃,追求进步,口才流利,演讲动听,在同学中很有感召力。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应良积极投入到西安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校内发表抵制日货、力争山东领土自主权的讲演,以实际行动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为了开阔眼界、紧跟不断发展的爱国斗争形势,他经常与在京、津、沪等地上学的陕西知名人士、学生领袖、好友雷晋笙、张锋伯、方仲如等保持通信往来,相互交换各自对改造社会的看法与主张。

1922年夏,李应良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毕业,考入水利工程专家李仪祉创办的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24年春,国立西北大学重建时,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入西北大学,李应良转入西北大学工科学习。同年暑假,西北大学举办暑期讲习会,特邀鲁迅、孙伏园等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李应良积极参加了讲习会的学习,从中深受教益。尤其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小说史略》,给他以极大启发和鼓舞,随后他写了许多很有文采的散文诗,表达了自己改造社会的志向。

当时,共产党员雷晋笙从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回陕后,联络吕佑乾、崔孟博等在西安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西安第一支部,并先后创办了以动员争取进步师生参加革命为目的的“西北青年社”、“西北晨钟社”等革命群众团体。李应良在雷晋笙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下,积极参与了这些进步团体的革命活动,认真阅读《社会科学概论》、《资本论浅说》、《唯物史观》、《中国青年》、《向导》等革命书籍和刊物,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这年秋,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5月,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李应良与魏野畴、张含辉、张秉仁等发动陕西学生,开展了驱逐军阀吴新田的运动。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成立后,李应良担任西北大学区党部常务委员,为发展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努力工作。同年冬,由吴化之介绍,李应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直系军阀、河南镇嵩军首领刘镇华以10万大军围攻西安古城,陕西关中地区一时兵匪横行,陕军杨虎城、李虎臣两将军率军守城。李应良也在西安城中,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西安地方执委会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在省立一中举办暑期学校,李应良在雷晋笙、刘含初、吴化之等领导下,与张含辉等人在学校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共青团组织,鼓动军民奋力守城。西安城解围后,李应良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奔走于西安城内及近郊地区,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1927年2月,中共陕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应良在区执委会搞组织工作。陕西党组织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培养革命人才,成立了西安中山学院。该学院名义上受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西北临时政治委员会指导,实际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李应良任西安中山学院事务委员会委员,为发展和健全学院各级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3月初,李应良受陕西党组织委派,赴北京给中共北方区执委会书记李大钊送密信。4月6日,京师警察厅数百名宪兵、警察、特务包围袭击了苏联大使馆以及附近单位,进行大搜捕。李应良在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内与李大钊同时被捕,4月28日又与李大钊等同时在北京被绞杀,壮烈牺牲。

李应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英雄业绩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