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曾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责任编辑:张硕 2018-06-13 09:39

李侍曾,原名世僧,亦作仕曾,字继孔,1898年正月初五日生于河北邱县贺钊镇西村(现威县贺钊侍曾村)一个地主家庭里。五岁时,突遭变故,家庭破产。李侍曾自幼聪颖,但未能念书。从十二三岁开始,农忙时做短工,冬闲时卖花生、梨膏糖,借以谋生,也曾跟人去曹州(山东渮泽)贩过牛。1926年被保荐到北胡帐民团局当兵,是年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又到邱县警备队当班长、骑兵排长、县政府政务警长。他人虽在旧军队,但为人正直厚道,具有民族正义感,曾为救护一名共产党员而险遭迫害。

1935年,李侍曾随县长薛儒华到山东高密,任县政务警长。拜东目寨青帮头子姚洛俊为师,是青帮“二十四”,在邱县、威县、曲周等地收徒千余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威县国民党当局不战而退。一时间土匪蜂起,混乱不堪。当时,威县城周围就有大小土匪二十六股。这年秋末的一天,邱县土匪李景龙窜到贺钊。他是李侍曾的青帮徒弟,虽不敢抢劫师父的家乡,却扬言要把贺钊工商队的枪带走。这一下急坏了商绅乡老,求告李侍曾出面把抢支留下,由各商号和富户凑足三千元“慰劳费”送去了事。不久,李侍曾从山东高密回乡,在乡绅怂恿下,为了“保乡保家”,以邱县、威县的民团为基础,成立了“壮丁队”,李侍曾为司令。临清、冠县北区和清河的民团亦前来参加,又收缴国民党散兵一批枪支弹药,“壮丁队”迅速由21人发展到3000多人、1700多条枪、100多匹马,成为一支较有影响的势力。

1937年月11月16日,威县沦陷。在豪绅包围和日寇威迫下,“壮丁队”被日军收编为“清水部队警备第一旅第二团”,李侍曾为团长。这时,一些长期跟随他的人相继离去,大批社会渣滓和土豪劣绅乘机涌来,国民党河北民军张荫梧部也派人拉拢李侍曾,一些亲朋好友对他规劝指责。李侍曾犹豫徘徊,陷于痛苦为难之中。

1937年底,八路军挺进巨鹿,先派来刘相林(河北人),又改派廖仲符(辽宁人)同李侍曾联络。与此同时,威县党组织指派李侍曾族侄李子方到他身边工作。李侍曾对被日寇收编当汉奸,本不甘心情愿,对国民党军队也一向反感。他性情刚直,有爱国保家之心,但他社会关系复杂,有多年的混事经验,旧的积习较重,对共产党素不了解,有许多怀疑。他知道红军能打仗,把毛泽东、朱德当作传奇人物来敬仰,但对其能否抵抗得住日寇,对于中国抗战前途茫然不解。八路军派来联络李侍曾的人,最初不公开身份。李侍曾指令部下管吃管住,走时送给盘费,拒不接见。后来把八路军身份亮明,他也只让他的族侄接待。对于国民党、地方豪绅和其他方面来联络的人,以及书信来往,他都由族侄处理,连对他有过影响的堂兄——一位穷书生,也不耐烦见面了。

随着冀南抗战形势的发展,李侍曾逐渐关心起同八路军联络的情况,想对共产党、八路军有深层了解。李侍曾曾很神秘地问他的族侄:“共产党‘共产共妻’是真的吗?”“你两个五大娘怎么办?会不会‘共’一个?你去常屯一趟,找宋襄臣,先把你那个五大娘离掉。”“共产党会相信我吗?把我当成汉奸怎么办?”“听说共产党都是念书识字的人,是吗?八路军是不是‘朱、毛’的红军?”“国民党那么多军队都跑了,八路军能打赢日本吗?”……他不只一次地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是思想有顾虑有怀疑,在犹豫在斗争。

1938年元旦前不久,李侍曾带着几个人骑马出走了,既不要他族侄相随,事先也未告诉任何人。第二天传来消息,他在香城固一带被土匪扣留了。盘踞在香城固一带的土匪王来贤和赵山峰同是青帮的人,同被编为“清水部队警备第一旅”,李侍曾人马比他们多,势力也比他们大,为什么会被扣留呢?8天之后,李侍曾回来了,据说是他的青帮师父把他要出来的。后来,李侍曾交代说:“当时,害怕背汉奸的骂名,又怕共产党不相容,昼夜不安。想来‘树大招风’都是因为领着这么一伙人,但又不知道这伙人能把握到什么程度,想避一避风,看一看动静。”岂知这使他更加孤零和痛苦,最终知道这决非长远之计。从香城固回来,李侍曾的政治态度开始明朗,跟着共产党抗日的决心也比较大了,“以后河北民军来的人不要理他们。南边土匪来了,扣起来,把姓除的那家伙杀掉算啦!”(徐某,湖北人,原是国民党部队的一个排长,南逃时脱离部队,纠集数十名散兵,在威县、广宗交界地带抢劫。后来李侍曾将其收编,委以连长。但恶习不改,后被处决。)

1938年初的一天晚上,八路军东进纵队骑兵连由任县邢家湾进驻威县鱼堤,李侍曾马上要他的族侄代表他前去欢迎和慰劳。他详细询问八路军情况,对他们一夜之间从邢家湾来到这里感到惊奇,对八路军艰苦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以及刷写标语、宣传群众、教儿童唱歌这些新鲜事赞叹不已。他特别注意这支部队的口音,当他知道是“南方口音”的时候,连说:“江西红军!江西红军!”因而深受鼓舞和感动。1月下旬,陈再道司令员、宋任穷政委率八路军东进纵队进驻南宫。他立即要他的族侄去南宫欢迎。他的族侄带回东纵政治部主任胥光义、参谋长王蕴瑞的亲笔信。李侍曾第一次接见了八路军代表、东纵参谋科长贾建国和工作人员廖仲符。在抗战形势鼓舞感召下,李侍曾下定决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抗战救国的道路。

经过复杂斗争和紧张准备,李侍曾于1938年2月16日率2000余人反正,毅然宣布参加抗日,接受八路军改骗。4月5日,东进纵队在北胡帐将其所部正式改编为“冀南抗日游击独立第二师”(简称独二师),李侍曾任主事副师长兼二团团长,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邓易非。社会渣滓被淘汰,一批青年学生和共产党员输入部队,部队又随之扩大。但部队成份仍很复杂,一部分权力和重要位置还把持在国民党分子和豪绅手中。4月上旬,独二师驻扎七级镇整训,宋任穷由南宫到七级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讲解抗战形势和建党建军任务,研究攻打威县城事宜。4月底,独二师移驻经镇,做攻打威县城准备。5月9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和陈再道、宋任穷在经镇召开参战部队首长和参谋人员会议,下达进攻威县城作战命令。独二师的任务是打埋伏,只抽警卫连7名战士当向导,牺牲3名。

5月10日凌晨,威县攻城战斗结束后,独二师移驻香城固。遂又进驻邱城,官兵纪律严明,买卖公平,深受群众拥戴。6月下旬回师威县城内,在徐向前、宋任穷主持下,独二师整编为“八路军冀鲁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李侍曾任支队长,副支队长廖仲符,政治处主任孙卓夫。辖4个大队、2个直属连,共3000余人,正式冠以“八路军”称号,由地方游击队发展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野战军。部队开始建立政治机关,设立政治委员、教导员和指导员,我党一部分党员的身份也公开了。

7月,李侍曾部调赴临清驻防。时任第一支队四大队大队长宫聘之和土匪冯寿彭(外号“冯二皮”,曾为聊城专员范筑先收编)勾结,阴谋率部叛逃,为我政治工作人员发觉,宫聘之率十几名亲信仓皇逃走,后被抓获枪毙。这一事件对李侍曾教育很深,触动很大,由此懂得了“巩固部队”,同时认识到开展政治文化教育、活跃部队生活、宣传组织群众、维护部队纪律等工作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八路军同一切旧军队有本质的区别,深深敬佩共产党治军打仗的办法。

8月,青年抗日游击队与独立旅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8月21日在夏津,第一支队和七七一团一个营、青年纵队一个炮兵连,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抗日纵队第三团”(代号成安),李侍曾任团长,政委刘福胜(1939年8月后为桂承志),副团长廖仲符,参谋长张鹤声,政治处主任孙卓夫。其编制是四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一个特务连、一个骑兵排,全团共2000多人,装备加强,弹药充实,成为八路军的一支野战主力部队。遂转战鲁西北、鲁西南、豫北、冀西、冀南和晋东南一带。11月20日,青年抗日纵队第三团进驻邱县。部队政治工作和战斗力得以加强。同时,李侍曾也受到教育,政治上进步很快。期间曾参与漳南战役,袭击巨鹿、阜城、南宫、广宗、束鹿、武邑、任县、枣强、威县、清河等县城。

1940年6月,青年抗日纵队第三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军区新编第十一团,李侍曾任团长,政委桂承志,副团长黄学义(程其昌),参谋长陈明春、政治处主任王谦(赖达元)。1941年12月14日,十一团于隆平耿庄桥伏击敌汽艇;12月24日,袭入成安县,取得一系列战果。

李侍曾担任青年抗日纵队第三团团长以后,在党的关怀教育下,经过战争锻炼,日益成长起来。组织上专为他配备一名教员,帮助他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鼓励他参加干部理论学习,吸收他参加“朱德青年队”。他积极学习,带头遵守学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很快学会读报纸,看作战方案,拟电文、写日记。他写日记很认真,虽然错别字免不了,但内容丰富,词句通顺,在行军作战紧张情况下也坚持不断。他的实际行动鼓舞了干部战士的学习热情,1939年被评为“模范朱德青年队员”,1940年冀南军区授予他“模范干部”的称号。

李侍曾很快学会了八路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许多道理和做法,每到一地都要召集老乡座谈,在群众大会上讲话,对于开辟新区工作,扩大我党我军政治影响起了积极作用,在开展敌区和伪军工作方面成绩尤为突出。1940年,党组织调李侍曾到太行山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学习两个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及其他首长都和他谈过话,朱德总司令接见了他,把他作为思想转变的一个典型予以鼓励。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党委吸收李侍曾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李侍曾入党后,和指战员更加亲密无间。他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经常深入连队,检查督促连队伙食,和战士拉家常。战士们亲热地喊他“我们的老团长”,他也可以叫出许多战士的名字。有一次,一个战士俏皮地问他:“报告我们的老团长,我叫什么名字?”对这些敢说敢讲的“俏皮鬼”,他不但叫得出名字,还知道他们的绰号。有时,他不直接回答,却严肃地发出口令:“立正!报名字来!”战士只得报名。“不对,还叫什么名字?”只好说自己的绰号,于是一阵大笑,官兵之间无拘无束、亲密无间。李侍曾不会从头到尾唱完一支歌,这事被战士知道了,一有机会啦啦队就要他唱歌。这时,他就领唱一句,指挥着大家齐唱起来。歌声不断,此起彼伏。他是很能鼓动情绪、活跃部队生活的。

1941年,因积劳成疾,李侍曾身患重病,经确诊是晚期肝癌,仍坚持指挥战斗。冀南军区派来医生专门为他治疗,军区和旅首长数次前来探望。当时战斗频繁,医药奇缺,环境日益艰苦,上级决定让他离队治疗,由一个排担任警卫,进行特别护理。他的疗养点邱县大省庄被敌人发觉,一天夜里突然被包围。经过激战,部分战士冲出,部分战士隐蔽,李侍曾由群众掩护起来。我军增援部队赶来,把敌人打退。李侍曾被转移到倪宋,仍不得安静,又转移到下堡寺小李庄。几经周折,病情日趋严重。1942年4月29日,敌寇一万余人对冀南四分区威县、企之、宏毅、广曲、邱县一带进行“铁壁合围”,战斗十分激烈。李侍曾一周内数次转移,病情恶化,5月29日逝世于临清县李马寨,秘密葬于东目寨,终年45岁。1947年迁葬原籍祖茔。同年,为永远地纪念烈士,威县民主人民政府将李侍曾故乡镇西村改名为侍曾村。1949年,上级决定将烈士遗骨移葬于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因族人有不同意见,在邯郸的陵园墓穴为衣冠冢。

在烽火漫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李侍曾在邱县、威县、临清一带是颇有名气的。因为他是八路军冀南主力部队的一位有威望的团长,在这一带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影响。敌人也很怕他,他负伤的时候,战士用担架抬着过封锁线,走到敌人岗楼前,他对战士说:“告诉他们,就说我李继孔要过去。”结果,敌人乖乖地放行了。更主要的是,李侍曾在党的教育下,由一个旧军人转变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李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