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润:抗日救国义无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来源:丹东档案信息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07 12:54

李春润,字滨浦,满族,1901年生于辽宁省凤城县李家堡子一个乡绅家庭。其父李玉祥对子女素以“笃学爱国、敦品励行”为训。1915年,李春润考入奉天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18年,李春润师范毕业,回到家乡当小学教员,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学生为救国强国而学习。1922年,他投笔从戎参加东北军,在第四混成旅第一团当秘书。1924年调任东北军陆军于芷山部第五旅一团任作战参谋,1926年被选送东北讲武堂受训,1927年考入中国陆军大学,1928年任东边道镇守使公署少校副官主任,1930年升任中校参谋长。

1931年8月,李春润预感到民族危亡近在咫尺,他责成顾春光、刘岱宗、陈友夫、王心泉等人,搜集辽东各县及辽南一带日军活动情报,组织抗日武装以备不测。一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了东北。李春润未随部队撤退,而是联络清原县的抗日武装孙铭武、孙耀祖、张明贤等部,给他们提供武器弹药,改善他们的装备;还派出副营长周保升、副官齐洪志等,去各抗日队伍中开展军事训练。他还与准备起义的副团长唐聚伍、桓仁县公安局长张宗周、公安大队长郭景珊等秘密策划举义抗日。同年,他亲自拜访汪清门大刀会首领王彤轩,邀请本溪等地的抗日队伍领导人钟子忱、刘克俭等到新宾县参加秘密军事会议,进行抗日军事部署。1931年底,李春润与安东、凤城一带的抗日武装李春光、陈友夫、王心泉等部秘密联系,准备誓师抗日。

1932年4月21日,辽东14县抗日武装在桓仁县联合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伍任总司令,李春润任第六路军司令。他宣誓:“愿领导民众,讨逆杀敌共赴国难,同甘共苦以死卸责。”起义誓师大会后,通电全国,要求国联调查团主持公理,反对伪“满洲国”成立。在此期间,于芷山公开叛变投降日军,被日伪当局委任为“奉天省警备司令”。他拉拢李春润,委任他为团长,李春润回敬道:“抗日救国义无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伪“满洲国”成立后,李春润在防区内下令“不准悬挂伪‘满洲国’国旗和日本国旗,违者就地正法”!

李春润积极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先后收编各地游散的山林武装华九江、吴凤阁、唐善良、“草上飞”、“金蝴蝶”、“战东洋”、“平东洋”等队伍,还收编了投诚伪军丁育昌、李振山部,队伍迅速壮大。第六路军正式组建了司令部,下设军法、军需、军械、秘书、参谋等八个处,除主力部队外,还组建了卫队营、武术队(大刀会)、特务队、通讯营、宣传队等。李春润还在军中设立政务机构及“军事研究委员会”、“军官训练处”等,用以对官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研究对敌政策和战术、训练士兵,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32年4月,李春润在新宾县组建了抗日政府。抗日政府及其武装成立后,日伪势力又怕又恨。4月下旬,于芷山率5000名伪军分两路向新宾逼近,妄图消灭李春润的抗日队伍。李春润得到情报,决心给敌人迎头一击,进行了周密的战前布置。5月2日,自卫军武术队、特务队、卫队营一个连和主力部队一个营,在新开岭伏击敌骑兵团,将其一举击溃,毙敌100余名,缴获迫击炮一门、步枪30余支以及机枪、弹药若干。5月6日,阻击伪军王殿斌部,以炮火轰击敌阵,又以大刀队投入敌阵拼杀,迫敌弃械而逃。之后,自卫军主动退出新宾县城,转移到江庙子一带休整,补充武器弹药后,当即回师包围了被敌占据的县城,与援兵唐聚伍部一起杀回了县城。自卫军又在敌退路上伏击,消灭了数百名敌军,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此战大捷,李春润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抗日军民的敬佩。

5月27日,于芷山率伪军主力再次进犯新宾,李春润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打得敌军大败而逃。伪军少校军官刘芷藩以下数百敌人被打死,俘虏亦甚多。敌游击大队长邵本良被打伤,有两个连的伪军反正投降。自卫军缴获枪500余支、炮2门、弹药数万发。李春润又指挥部队伏击逃敌,将敌军人马击杀大半。6月2日,李春润亲率骑兵追击逃敌,在王家堡子一带将混在伪军里的日军“顾问”大冢农昔击毙。

8月,日伪军为消灭这股抗日队伍,出动大批兵力“讨伐”自卫军。李春润指挥部队与伪军激战三天三夜,自卫军弹尽粮绝,被迫转移。11月8日,李春润率部转战到凤城县尖山窑(今属岫岩县辖地),同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三十五路军会师。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力量,李春润于11月中旬去北平找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筹办军需,途中被日本宪兵扣押,死里逃生,于12月辗转到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任命他为抗日义勇军第三军副总指挥,代行总指挥。

此后,李春润仍决定返辽抗日。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回去送死,他不为所动,临行前跪在母亲面前言道:“儿再回家乡,参加抗日,生死难料,望母亲保重。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在归途中,他向众人讲道:“今后,无论国际上对日空气如何,政府对义勇军有无接济,只要我们各尽其心,各尽其力,一直干下去,只要人心不死,东北绝不致终亡。”回辽后,他即联络旧部,发展抗日武装。他在抗日救国会和原东北军旧部朋友的帮助下,筹集到大量的武器弹药、服装和其他军需物资,于1933年7月秘密运到大东沟,转运到凤城县红旗乡塔沟村。

8月上旬,日军驻安东警备司令部司令权津少佐率领大批日伪军冲进塔沟抢夺自卫军的军火,冯水泡子、红旗街和大李堡的日伪军也倾巢而出包围塔沟。8月17日,李春润率自卫军在塔沟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毙敌50余名,自卫军伤亡数十人,李春润也负伤。李春润负伤后,把部队交给自卫军另一位领导人阎生堂指挥,自己到山东烟台治伤。为了避开日本特务的追捕,他化名“艾英杰”住进一家美国人开的医院,因伤口恶化感染去世,终年33岁。

弥留时,李春润嘱咐部下:“现寇氛日炽,国难未已,诸同志仍应精诚团结,继续奋斗,以期最后成功,则余为国家民族而牺牲,死亦无憾。”李春润的遗体安葬在烟台市郊一座山坡上,墓碑上书以“艾英杰之墓”。两年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同仁将他的遗骨供奉于北平晗义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