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宾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09 17:10

李子宾,字绍鸿,1901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北省随县唐王店麻李家湾。父亲李祥庭正直而富于同情心,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在唐王店开设济世中药铺,对附近农民看病取药颇有照顾。李子宾7岁到当地私塾读书,9岁转入唐王店东风寺小学读书。1917年入共进中学,1920年毕业,同枣阳县刘升人马氏结婚,婚后随父学医。

1923年,李子宾考入武汉中华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结识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丁觉群、阮芳皋、陈定一、李仲韬等人,接触到一些革命书刊,并参加了两次声援工人罢工的学生运动。这一时期,是李子宾一生中的重要转折。阅读革命书刊,参加实际斗争,使他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1925年3月,由中共武昌地委组织委员阮芳皋介绍,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6月,遵照武昌地委的部署,李子宾随一批同学赴花园、广水、信阳等地,组织铁路工人罢工,声援五卅运动。7月,他返回随县,在张洛逸(时任中共随县小组组长)领导下,参加反帝宣传队,发动和组织随县教会学校辅仁中学的学生与办学的英国人作斗争。经过发动,一夜间学生全部退学,迫使该校停办。9月,李子宾回到中华大学附中,继续从事学生运动。

1926年6月11日,武汉全市举行汉口惨案周年纪念集会,中华大学附中的500余名学生全部参加。在进攻英租界时,愤怒的群众捣毁了英租界的界墙,李子宾奋勇当先,表现得十分勇敢。8月,在省学联的领导下,李子宾和张思永等帮助随县辅仁中学的学生,分别到武汉各中学插班读书。

9月,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经过秘密串联,中华大学附中成立了迎接北伐军支前委员会,李子宾任主席,负责组织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积极开展支援北伐战争的政治宣传和迎接北伐军的各项准备工作。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华大学附中党支部改组,李子宾任组织委员,负责党、团组织发展工作。他常带领学校党员深入到工人中,发动群众,让更多的群众投入革命洪流。12月,受党组织委派,他到汉口南洋烟草公司总工会工作,先后担任秘书、副主席。1927年1月5日,他组织汉口各烟厂共千余工人,参加夺取英租界的斗争,并率先冲进英租界。5月,夏斗寅叛变,企图偷袭武汉,他动员200多名学生组成敢死队,配合工农新军,阻敌于汀泗桥,经数次激战,将叛军击退。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李子宾受中共湖北执行委员会的派遣,同陶继侃、王静宇等一起,于7月19日回到随县,发动群众,开展农民武装斗争。

8月12日,中共随县临时县委在城东北张家湾召开会议,到鄂北视察工作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陆沉到会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县委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斗争方针及党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子宾参加会议,在发言中明确表示拥护中央局关于发动农村武装暴动的决议,强调农村武装斗争中党的领导的特殊意义,批评临时县委中存在的宗派主义错误。

会后,李子宾同余世颂、马振帮、杨栋白、吴寿清等回到唐王店,住在济世中药铺后边的两间草屋里,分头下乡串联农友,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

9月初,根据鄂北特委的决定,随县县委改组,原书记傅良驹调回特委,谢远定接任县委书记,李子宾为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长。县委决定,迅速建立中国工农自卫军随县独立大队,作为县委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并决定李子宾兼任大队长。按照县委制定的《随县武装暴动计划》,李子宾立即投入随北秋收暴动的组织和准备工作。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根据县委部署,他们决定利用“黄学会”,组织农民自卫武装,与团防局控制的反动“红学会”相对抗。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李子宾协助杜品越组成黄学会,参加者达900余户,共2000余人,在唐王店古佛寺设立了指挥部,成为工农自卫军随县独立大队的后备力量。

9月下旬,李子宾率自卫军独立大队200余人及地方黄学会武装500余人,于吴山镇东袭击敌军1个团,激战3小时,歼敌50余人,缴枪40余支、子弹千发,毙敌团、营长各1人。工农武装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气。

农民武装的崛起,使随北地区的地主豪绅势力惊恐万状。李子宾的舅父章天朗是个劣绅,靠敲榨民众度日。他发现李子宾有手枪,带着几个人四处活动,料想一定是共产党,就准备向唐镇团防局报告,请求派人捉拿。李子宾的母亲得知此情后,劝儿子逃离。李子宾同余世颂商议,决定处决章天朗以安人心。

李子宾托大哥李古存去章家,请舅父到唐王店李绍品家作客,并亲自迎至东门外河边。这天是十大碗、四暖锅的满桌大席,章天朗居首,余世颂、马振帮等侧位作陪。酒敬三杯后,李子宾站起来说:“舅舅,今天就请你喝个够,吃过饱。喝好吃饱,好回老家去,看你还坏不坏!”章天朗见势不妙,以上厕所为由想溜,李子宾拔出手枪,一枪将章天朗击毙在堂屋。

得知章天朗死讯,母亲哭着对李子宾说:“舅舅再坏,你也不该打死他!”李子宾说:“不打死他,我们全家,还有很多老百姓,就要没命了。他是罪有应得!”李子宾的父亲一向胆小怕事,听说此事,悄悄到李子宾住的草屋里,拉开抽屉一看,有支手枪,还有革命军名册,一下瘫软了。他对李子宾说:“不得了啊,可不能再干了,当共产党是要杀头的!”李子宾告诉父亲:“这共产党我是干定了,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连累你们就是!”李祥庭又气又怕,一病不起,于次年春节去世。

李子宾亲手处决章天朗的消息传出,广大贫苦农民拍手称快,纷纷传颂李子宾大义灭亲的事迹,要求加入革命斗争行列。吴山、唐王、鲁城河等地先后镇压了二十几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开展了抗捐、抗租、抗税斗争,自卫军迅速扩大到2000余人、近300支步枪,农民协会也普遍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土豪劣绅和团防武装相勾结,组成“围剿”指挥部,妄图在三个月内消灭革命力量。根据新的斗争形势,随县县委决定将随北的农民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自卫军鄂北总队随县独立支队,成立武装暴动总指挥部,李子宾任副总指挥兼支队长。李子宾率自卫军和黄学会武装,先后歼灭杜鹤闵、乔厚甫、张伯善、康彩舞等团防局及其他地方反动武装4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进剿”。1928年2月29日,吴山镇农民革命委员会成立,创立了以吴山为中心、方圆百余里的红色根据地。

同年7月9日,国民党军暂编第二军军长李纪才率一个正规旅及随(县)枣(阳)团防武装500余人包围吴山镇。李子宾率自卫军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因弹药不济,只得率队突出重围。后与青苔农协总部武装力量会合,继续坚持游击斗争。22日,自卫军又遭敌军一个团包围,突围时百余人牺牲,40余人被俘。李子宾带40余人转回吴山联华山打游击,后又被敌军包围,全军溃散。李子宾只得暂时离开随县。

8月,李子宾到武汉宇宙烟厂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被派到武昌警察局当职员,搞地下工作。9月上旬,省委直接领导的兵运工作委员会,调李子宾任中共信阳中心县委委员,住在信阳南街赵子林诊所(地下交通联络站),兼管联络站的工作。9月下旬,党组织又调李子宾到南阳特委工作。不久,又派到邓县工作,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秘密活动。1929年暑假后,李子宾到南阳特委机关所在地三十里屯八小任教,先后担任南阳特支书记、南阳中心县委书记和南阳特委常委。李子宾革命信念十分坚定,布置工作周密细致,在当地威望极高。1930年2月下旬,李子宾参与领导特委发动的三十里屯人民攻打公安局的斗争,处决了反动局长耿纯、分局长胡正元,吓得各集镇公安分局局长连夜逃遁。随后,李子宾又组织宛中的学生运动,派郭云峰发动进步师生驱逐了反动校长王言、教务主任张玉甫、总务主任党玉甫等人,由共产党员吴祺接任宛中校长。此后,宛中地下党组织进步师生发动了南乡的抢粮风潮,捣毁了国民党县党部,赶走了党部书记李处白等人。

1930年5月,李子宾参加在邓县白落堰福音堂召开的南阳特委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河南省委的指示,成立了武装暴动委员会,决定桐柏、邓县、襄枣、均房为4个武装暴动区,李子宾为均房地区巡视员。

9月,豫南、鄂北28县代表联席会在邓县白落堰召开,南阳、鄂北两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鄂豫边特委,李子宾为特委执行委员、军委常委。10月18日,鄂豫边苏维埃政府成立,李子宾为执行委员。特委派他到老河口中心县委,指导均(县)房(县)光(化)谷(城)地区的工作。

12月,李子宾带着5名工作人员到达鄂西北。此时,因各县党组织遭敌破坏,工作处于瘫痪状态,鄂西北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中。李子宾冒着生命危险,在光化、均县、谷城3县找到地下党员十余人,集中于老河口开会,恢复党的组织,成立郧属分特委,李子宾是主要负责人之一。1931年3月特委扩大会议后,宋良由和李子宾指导成立了均光谷三县临时县委,同时建立了一支40余人、20余支枪的游击队,活动于均县西、南地区。他们领导当地群众开展抗烟苗税斗争,赶走了派款的民团,建立起苏维埃政府。在此影响下,均县东部、北部也相继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谷城薤山暴动所建立的游击武装也更加活跃。

1931年5月12日,红三军第七、第八师与薤山暴动的游击队在谷城大观音堂会合。之后,攻克谷城西北重镇石花街,再克均县草店、均州。6月14日,红三军攻克房县,地方党的工作随之蓬勃开展,创立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不久,在东自谷城石花街,西至房县门右,南自兴山盘水河,北至大本场,连绵四五百里的狭长地区建立起14个区苏维埃、105个乡苏维埃,拥有人口24万。同时还成立了赤卫队、红色补充军等群众组织,开展了分配土地的斗争,并在扩大地方武装的基础上创建了红九军第二十五师。

9月,鄂西北根据地分得土地的贫苦农民达38万人,群众斗争情绪不断高涨。同时,扩大了各种群众组织和农民武装,巩固苏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1932年3月底,湘鄂西中央分局巡视员尉士筠到达鄂豫边区,极力推行“左”倾路线,鄂西北党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尉士筠一方面命令红军同敌人硬拼,致使红二十五师损失惨重,仅存170人枪,只得转移到武当山打游击;另一方面进行错误的“肃反”斗争,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使不少好同志丧生。面对强大敌人的威胁和“左”倾路线的恶果,李子宾痛心疾首。10月,李子宾被迫率郧属分特委的部分同志随同红三军教导师,几经辗转,撤出鄂西北,转移到湘鄂西根据地。

1932年2月至10月,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曾四次改组,李子宾均被选为执行委员。

1933年1月2日,鄂豫边临时省委致信李子宾,要他立即回省委。此信由红三军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指派部属转送,并交待要李子宾先到钟祥找钟北特区区委书记谢威。2月,李子宾才收到省委的信,赶往钟祥,未找到谢威。4月,李子宾返回河南南阳。因特委机关所在地变动,临时省委负责人郝久亭、宋良由去中央未回,没有接上关系。李子宾找党心切,马上赶到河南邓县,联络原在一起工作的同志,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收拢失散党员20余人,主动深入农村发动抗捐斗争。

敌人惊恐之余,加紧策划破坏邓县地下党组织,不久捕去党员4人。李子宾及时组织营救,将4名同志保释出狱。6月,由于叛徒告密,李子宾不幸被捕。反动派软硬兼施,对李子宾连续审讯十余天。李子宾虽衣衫褴褛,伤痕累累,却神态自若。敌人一无所获,于1933年6月下旬,在邓县城西菜园土地庙边杀害了李子宾。李子宾时年仅32岁。

1948年1月随县解放,人民政府在随县吴山镇三里桥为李子宾等432名烈士建立了纪念碑,碑文上镌刻着:“为革命捐躯,光辉业绩垂千古;促人类解放,壮心凌云永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