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杰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15 16:59

柳志杰,字展筹,化名之叶、万云,1902年11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菖蒲区柳板乡下坂村(旧属潜山县)一户殷实的农家。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幼年曾随伯父柳廷翰读了一年“四书”、“五经”。13岁时,他的大哥、三哥先后病故,父亲对他的期望更为殷切,遂将他送到陈家祠堂王凤楼塾馆读书,从此学业猛进,有“小才子”之称。三年后,他转入五河牛云寺读书。

柳志杰从小待人忠厚热诚,经常倾囊帮助他人。他在五河读书期间,有次路过东渡河,看见一老妇人上吊自尽,立即上前解救。经过询问,方知是因为无力偿还地主的一斗杂粮,被逼自寻短见。柳志杰听了老妇人的泣诉,对地主勒逼穷人的残暴行为十分愤慨,当下百般劝慰,并将自己所携口粮悉数赠与老妇还债。

1924年6月,柳志杰听从堂兄柳文杰(中共党员)劝告,前往武昌报考湖北法政专科学校。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时期,柳志杰得以读到大量进步书刊,并与共产党员袁复南、潘忠汝密切交往,由是日益接受革命思想。每逢假期回家,他便奔走四邻,鼓励妇女剪辫放脚,向封建势力抗争。

1925年间,柳志杰投笔从戎,考入西北军樊钟秀部开设的讲武堂,期望投身国民革命。后来发现樊部尚与军阀势力勾结,对此,他十分不满,不时在学员中加以抨击,曾赋古风《大风歌》,对广大民众的悲惨处境寄以深切的同情,对封建军阀的暴虐行径则予以无情鞭笞。讲武堂当局发现学生中的“异端”,遂以“不守学规”、“思想偏激”为名,将柳志杰等53名进步学员押送军人反省院“反省”。1926年6月,柳志杰愤然退学返里。

是年初秋,柳志杰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驻湖南长沙)。1927年春,柳志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分到安徽地方团队袁家声部见习。不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柳志杰对此十分愤慨。1927年秋,柳志杰实习期满,到南京中央军校继续学习。

1928年春,柳志杰得知曾参与1927年潜山“一二八”反共惨案的潜山商会秘书方浦如来南京经商,即邀集了几位客居南京的潜山籍进步青年到下关瀛台旅馆,将方浦如扭送下关警察局,要求予以制裁。不料,几天后,方浦如即被释放。

1929年春,柳志杰由中央军校分到第五军唐生智部某团任副官。时唐生智因失去两湖地盘,对蒋介石由怨而恨,渐生反蒋念头。是年10月,唐生智部在河南郑州通电反蒋。柳志杰随军驰骋沙场,屡立战功。转战中,他目睹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赋诗慨叹苦难的中国任由军阀们“一群兵马一群贼”残害黎民,造成了“万里河山万里疮”和“哀鸿镇日遍长江”的深重灾难。

1930年初,柳志杰家乡爆发请水寨起义,成立以王效亭为师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柳志杰闻知后异常振奋,遂化名万云,辞职回乡。5月,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他出任县军事委员,负责编训赤卫队。

5月17日,由红三十四师新改编的红军独立第二师组织赤卫队、“扁担队”、童子团共2000人,攻打潜山县城。战斗中,二团团长金赤不幸牺牲,副团长程鹏负伤。师部决定,由柳志杰接任二团团长。7月,部队粮食匮乏,战士们受到饥饿的威胁。一天,团部通讯员从一个逃亡地主家里找到几瓶糖拌炒米粉送交团长柳志杰。柳志杰命令通讯员立即转送卫生队分给伤病员。

9月4日,独立二师在衙前与6000余敌人激战失利,师长王效亭、二团团长柳志杰、三团副团长李亚、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陈九、县土地委员储文朗以及师教导大队的正、副队长等人,集合失散的100多名战士,举行临时会议,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以保存和积蓄力量。会后,王效亭率教导大队去皖西寻找红三十二、三十三师。柳志杰和陈九随储文朗到三里外的东山,在储文朗的岳父家中隐藏起来。

敌人占领请水寨后,大肆烧杀掠夺。柳志杰家里的衣物、牲畜被一掳而尽,妻子张杏花被抓走,后经全村父老联名保释得免。9、10月间,柳志杰离开东山,前往南京,匿居于黄埔同学赵沐如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柳志杰奔走于(北)平、宁、粤、汉各地,从事反蒋和抗日宣传活动。1932年初,陈济棠、唐生智在广州联合倒蒋。柳志杰前往广州,以旧属的身分,受唐生智派遣,赴湖北运动赵冠英师倒戈。正当策反工作初见成效时,陈济棠、唐生智两人已与蒋介石言和。柳志杰只好离开武汉,北上北平,先住朝阳门附近,因生活无着,只好寄宿潜山会馆。在北平期间,他一身清贫,坚持潜心研究马列主义,著有《唯物史观浅说》一文。

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又占领热河,进逼平、津,华北形势异常危急。柳志杰愤慨不已,仰首长吟:

杀声充耳血成河,极目中原唤奈何。

我辈已无立足地,江南江北一身多。

柳志杰还写信给隐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请求冯将军发动旧部,起兵抗日。信中有诗云:“而今识得真勾践,愿与先生共沼吴。”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宣布抗日。柳志杰化名之叶,赶赴张家口,在吉鸿昌将军的前敌总指挥部任秘书。抗日同盟军经过浴血苦战,到7月中旬,已收复沽源、康保、宝昌和华北重镇多伦,将日军逐出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的辉煌胜利,遭到亲日势力的仇视。蒋介石调集16个师15万余人,勾结日军夹攻抗日同盟军。9月底,同盟军因弹尽粮绝归于失败,被强令解散。

柳志杰离队后,先至湖北青山某部炮兵团长、黄埔同学薛典谋处暂住,后到南昌找到赵沐如,打算伺机进入中央苏区。此时,由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道路封锁极严,柳志杰被迫羁留在赵沐如处。

1934年3月,一个打入敌军第七〇八团的潜山籍地下党员叛变,导致中共潜山县委书记芮兰生等50多名共产党员被捕。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潜山共产党人案”。芮兰生被捕时,曾将一个通讯本扔进厕所粪窖中,后为敌人搜获,从而得悉柳志杰在南昌的住址。3月底,南京宪兵司令部稽查处处长韩文焕亲自赶至南昌,将柳志杰和赵沐如一起逮捕,解往南京。押送途中,柳志杰毫无畏惧,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放声高歌:

两只芒鞋两足穿,踏遍东南奈何天。

头颅留得回京去,再看人间五百年。

到了南京后,韩文焕立即对柳志杰进行刑讯逼供。柳志杰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坚贞不屈,骂不绝口。韩文焕又派特务伪装“犯人”,与柳志杰关在同牢,妄想诱骗口供,亦未得逞。最后,以高官厚禄诱惑,也遭到失败。6月下旬的一天,柳志杰向同牢房的难友潘幸生说:“我死不足惜,只可惜不及目睹革命成功,不能手刃人民死敌,死有余恨。假若你有可能,我死之后,请代为殓收遗骨。我掌骨曾经折断,可为认记。”

1934年7月12日凌晨,柳志杰被提出牢房,押往刑场。他沿途不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于雨花台,时年32岁。

潘幸生出狱后,依照烈士遗嘱,请人为柳志杰殓骨立碑。墓碑上刻“潜山柳之叶之墓”,其下刻有烈士生前口占的《就义诗》。此碑后来虽然毁于战火,但烈士的光辉形象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