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显伦,广东南雄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南雄县第六区区委书记,红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员,红四军军需处科长、军医处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九师供给处主任,红一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供给部出纳科科长,山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滨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45年12月,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山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在青岛逝世。
一件永不“褪色”的棉衣
■陈蔚
“彭显伦是廉洁奉公者!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在一次供给工作会议上,时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委员罗荣桓曾这样夸赞供给部政治委员彭显伦。
1930年,35岁的彭显伦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一直从事后勤供给工作,历任红4军政治部组织科科员、军需处科长等职务,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和红一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初期,彭显伦任第115师供给部出纳科科长。1939年初,彭显伦随第115师一部来到山东。
1941年10月,日寇为了摧毁沂蒙根据地,动用了数万重兵,历时50多天,以“铁壁合围”战术和“三光”政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扫荡”。为了保证战斗部队的供给,担任师供给部政治委员的彭显伦带领数名后勤干部,用背包背着纸币随部队行动,经常要翻山越岭运输物资。在艰苦的环境下,彭显伦始终将部队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哪怕面临食物短缺,他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丢弃和私自使用背包里的纸币,因为那是我军的救命钱。而当战斗稍有缓和时,他又奉命率部办起小型军工厂、被服厂,尽可能为部队提供更多保障。
▲彭显伦穿过的棉布上衣。 南雄市博物馆供图
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候,根据地的财政遇到极大困难。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和部队供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号召部队积极生产,开源节流,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时任第115师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巡视军需工厂后,号召全师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了响应号召,师直属机关在1943年2月制定了全年增产节约60万元的计划,在生活上力争自给自足。此时的第115师供给部政治委员正是彭显伦。他虽掌管着大量物资财产,却3年没领棉衣,身上穿的棉衣早已褪了色,还打着补丁。战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节约,彭显伦笑着回答:“习惯了!”罗荣桓得知此事后,在供给工作会议上表扬彭显伦,号召大家向彭显伦学习,搞好增产节约。
除了以身作则之外,彭显伦还号召大家要事事处处精打细算,节约每一粒米、每一个铜板,节省的物资均补给前线。彭显伦有一件从1937年穿到1944年的衣服,打了多个补丁,夏天掏棉花当夏装,冬天塞棉花当冬衣。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艰苦奋斗、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增产节约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时任山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的彭显伦为了保护军需物资不受损失,带领一部分政工人员,坚持在五莲山地区开展对敌斗争,将后勤工厂机器和物资全部分散埋藏。他们白天分散隐蔽,夜晚在工厂附近站岗放哨,就这样坚持到最后胜利,保护了部队的资产完整无损。
彭显伦大部分时间都在和钱、物打交道,但他两袖清风,从不用公权谋私利,并以出色的后勤保障能力,成为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红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