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家

来源:崇明档案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12-10 17:06

宋安家,又名逸民,1918年5月14日生于崇明县向化镇向化村(今向北村)一户农民家庭里。他7岁上学读书,1934年毕业于崇明民本中学初中部。在初中学习期间,他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在向化镇东华庙小学当了一名教员,半年后在哥哥宋安的介绍下,到上海创制中学高中部继续深造。其哥哥宋安,青年时代就投身于反封建斗争,1927年任丰乐乡行政局长期间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同封建制度作斗争,20世纪30年代追随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杨杏佛、沈钧儒等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所以,宋安家在上海学习期问,在其哥哥的影响下,倾向革命,追求真理,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在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启发下,积极参加学校地下党外围进步组织的各种活动。

心向革命 参加红军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红军会师的消息传到上海,宋安家兴奋不已,热血沸腾,向学校地下党组织提出了要去陕北参加红军的愿望。学校地下党组织当即将宋安家的要求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党组织考虑到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部队急需有文化的新生力量补充进来,以增强战斗力,就介绍宋安家去湖北参加红军。

同年11月初,宋安家简单整理了行装,瞒着家人离开家乡,从上海乘船溯长江而上,同行的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路上,宋安家一行人机智地应对了国民党反动军警的盘问和搜查,经过数十小时的航行到达武汉。宋安家与同伴们在汉口上岸后,即按照上海地下党交代的接头地点和联络暗号,找到了鄂东北特委设在武汉的地下交通站。宋安家等在武汉稍事休息后,在交通站地下交通员的带领下,绕过国民党军警的层层封锁,徒步经黄安、麻城于10月中旬到达鄂东北红安红军游击区,找到了留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斗争的红军二十八军所属鄂东北独立团。

自1934年11月在湖北的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转移长征以后,湖北地区进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坚持战斗在湖北及其相邻地区的红军部队,主要有鄂豫皖边的红二十八军和湘鄂赣边的红十六师。红二十八军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后留在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坚持斗争的一支革命队伍,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又无法与党中央联系的情况下,始终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鄂豫皖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持游击战争。三年中,红二十八军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转战于鄂豫皖3省45个县,大小作战240余次,牵制敌人近20万人,累计歼敌2个师、5个营和大量的反动民团,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长征,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战争,并在战斗中锤炼成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英雄部队。宋安家一参加红军,就参加了“刘家坳歼灭战”“黄坡站攻坚战”和“天台山突围战”等战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英勇作战 壮烈牺牲

宋安家因在家乡读过高中,当过小学教师,是当时红军中少有的知识分子,所以领导让他担任连队的文书。除了搞好连队的文书工作外,宋安家在战斗空隙还教战士们学习文化。他待人热情,谦虚好学,很快与战士们打成一片,深受指战员喜爱。

宋安家参加红军的第二年,即1937年4月后,鄂豫皖红军游击区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此时,敌人改变了“分区驻剿”“追堵兼施”的“围剿”红军的办法,采取了“剿抚兼施、军政并进”的方针,实行“深入穷追”“分头兜剿”“移民并村”“埋雷霸路”“路路跟踪”“伐木搜山”“半夜摸鱼”等办法,向湖北红军游击区发动了第4次大规模“清剿”。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坚定革命信念,不畏艰难,英勇作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宋安家与战友们战斗在一起,在湖北红军游击根据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长期游击战争,钳制了大量敌军,一直坚持战斗到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宋安家所在的红二十八军领导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签订了停战改编协议。1938年2月,根据国共双方签署的停战改编协议,宋安家所在鄂东北红军独立团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随即投入创建鄂豫皖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不久,新四军第4支队奉命开赴皖西抗日前线,宋安家留在4支队驻七里坪留守处工作,继续参加创建鄂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斗。

1939年6月,为配合李先念的独立游击大队挺进豫鄂边区,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宋安家所在部队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1941年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15旅43团,宋安家仍任连队文书。同年10月,宋安家随所在的新四军第5师第15旅43团挺进武汉外围,开辟(汉)川汉(阳)沔(阳)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攻打盘踞在汉阳的侏儒山、汉川的南河渡一带伪第1师的战斗中,宋安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3岁。

(来源:《崇明历史名人传略》 作者:汤进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