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余保:扛起湘赣边游击斗争旗帜

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4-05 14:18

谭余保(1899—1980),湖南省茶陵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茶安酃特区书记、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兼党校校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中南局监察组长、中南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80年病逝,享年81岁。

1934年8月,红六军团主力离开湘赣边界后,中央决定由陈洪时、谭余保、彭辉明等组成新的湘赣省委,继续领导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他们组织队伍转入武功山区。当时“围剿”湘赣边区的敌人有3个正规师,加上周边各县反动团队共6万人,兵力10倍于红军和游击队。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清剿”等手段,进行灭绝人性的残酷“扫荡”。红军和游击队的钱粮、医药、弹药、被服及伤病员安置极其困难。几个月时间,省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等大批指战员牺牲,省委书记陈洪时、政治保卫局局长刘发荣、红四团团长李宗保、政委旷珠权等相继叛变,谭余保自己两次遇险,幸得红军战士刘永珍的母亲周金嫂搭救和谭汤池、易湘苏的及时帮助才脱离险境,整个革命根据地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湘赣边界革命红旗将要倒下的危急关头,谭余保于1935年7月果断通知四散的同志,到茶陵、攸县、莲花三县交界的棋盘山集中,召开有40多人参加的会议。他在会上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宣布陈洪时、刘发荣等人的罪行,指明革命的前途。在与上级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会议根据他的倡议,撤销原有机构,成立中共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游击支队司令部。他被推举为临时省委书记兼军政委员会主席、游击支队政委,主持制定“保存力量,稳步发展,以待时机”的战略方针和采用“敌人来得多,我在茅里坐;敌人来得少,我来跟你搞”的游击战术,同时决定成立中共茶攸莲中心县委,起草《告群众书》。这次会议上,谭余保扛起了湘赣边游击斗争的大旗,结束了湘赣边界近一年的混乱局面,是湘赣边界革命从失败走向艰难发展的起点。

棋盘山会议后,散落在湘赣边界各地的红军和游击队编成3个大队,继承和发扬工农红军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谭余保随茶攸莲中心县委进入攸县东部漕泊山区,开展工作。他们打垮敌人的催粮队,设立3个秘密联络点,处决5个叛徒,建立了“白皮红心”两面政权,变没收地主土地为允许地主收租收息,组织群众移民并村,还里应外合捣毁敌人的碉堡。谭余保将漕泊的经验及时推广到其它地方,先后恢复和发展了莲安萍(莲花、安源、萍乡)中心县委、萍宜安(萍乡、宜春、安源)中心县委及九陇山、铁镜山、七古山等地党的组织,游击队也由3个大队发展到4个大队和1个教导队。1936年3月,他派人将茶陵八团龙头铁厂的大豪绅周纪勋抓到山上,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促使周纪勋为游击队筹办枪支、弹药、电筒、被服等价值万元的物资,改善了队伍的装备和生活条件。两年多时间,游击队先后在安福县严田、洲湖,吉安县官田、油田,永新县达屋,茶陵县高陇、腰陂等地,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巩固了湘赣边游击根据地。

1937年10月2日,国共两党为合作抗日达成协议,将南方多个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指示,谭余保于当年11月下旬将分散在各地的湘赣游击队集中到莲花县陇上整训。1938年1月,游击队400多名战斗人员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开赴华东抗日前线。谭余保被任命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率80余名地方工作人员留在湘赣边区,准备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谭余保、易湘苏一行数人奉命奔赴延安,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