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锋:富国雄才拯九州 永做人民一老牛

来源: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12-04 16:46

“秦岭之子”汪锋:

富国雄才拯九州 永做人民一老牛

■西安日报记者 张端

蓝田县九间房镇街子村。路不远却蜿蜒曲折,山不高却崎岖陡峭。汪锋故居纪念馆,就坐落于村子里一处平台之上。1910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在这里出生;如今,他的忠骨埋在这片热土,依然守护着他深爱的家乡和人民。

山风卷松涛,翠峰叠新绿,巍巍秦岭,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述说着“秦岭之子”汪锋的故事。

“一身离乡闯五关,百死残生奔四方”

秦岭的伟岸雄奇和灞水的悠远绵长,以及众多的人文古迹,造就了街子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汪锋曾如此描写自己的家乡:“窗对终南松柏古,门临灞水鱼米乡。”

1910年12月17日,一个小名叫羊娃、大名叫王钧治的男婴降生于街子村一户农家,他就是后来的汪锋。

汪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汪锋是陕西地区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是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是豫鄂陕边区、陕南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是西北地区党的统战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地区长期担任省、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为西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98年12月12日,汪锋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被誉为“秦岭之子”。

如今,走进美丽的街子村,远远就看见两排整齐、富有特色的路灯,灯柱上鲜红的五角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芒,灯头宛如一把把冲锋枪,令人重回那段热血澎湃的革命岁月。

街子村后龙头山上,一棵硕大的青槐树像哨兵一样巍然耸立,护卫着汪锋故居。门楣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的“汪锋同志故居”几个大字赫然在目。

“汪锋故居纪念馆从2008年4月开始筹建,2010年12月在汪锋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室展出汪锋同志生前图片168幅、有关史料仿真件100多份和部分实物。”纪念馆馆长张立介绍说,“我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工作原则,按照上世纪50年代当地群众建房的风格,根据汪老家人回忆和村里王乾生老先生提供的汪锋故居平面图,对故居进行了大面积维修。目前,汪锋故居纪念馆先后被确定为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西安市党史教育基地,西安市廉政教育基地等,让更多人在这里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了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

陕西,是汪锋从投身革命直到全国解放,浴血奋斗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1946年11月12日,汪锋率部从青峪坪经姜山沟转战到家乡附近的东山,目睹故居旧地,有感写下《行军东山》:

幼年放牛东山阳,采芹掘蓣拌稀汤。

一身离乡闯五关,百死残生奔四方。

千万长缨在我手,亿丈绳索缚胡狼。

踏破终南三尺石,重临昔日放牧场。

这正是汪锋投身革命后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真实写照。

“兵举西安拯邦危,电通全国解民悬”

走进纪念馆的大门,狭长的门道墙壁上挂着汪锋生前照片。一桌一椅,一瓦一砖,一草一树,无声地讲述着这位老一辈革命家不平凡的一生。

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委派汪锋以红军代表的名义,持毛泽东、彭德怀同志分别致杨虎城、杜斌丞、邓宝珊的亲笔信只身前往西安,代表红军和十七路军谈判,争取他们同红军互不相攻,联合抗日。

选定汪锋同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谈判,是党中央把握全局,知人善任,为促成西北“三位一体”的局面而下的一盘棋。

张立向记者介绍,汪锋从1931年起就在十七路军做党的秘密工作,对这个部队的历史和任务以及杨虎城的情况比较熟悉。为了使汪锋对当时的全国形势有更深的了解,也为了谈判取得成功,毛泽东连续几个晚上找汪锋谈话,指导分析全国的政治形势,阐述我党的政策,对如何做好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工作作了明确的指示。毛泽东说,目前政治形势对我们有利,我们提出“西北大联合”,争取同张学良、杨虎城搞好关系,然后才有全国大联合。

毛泽东的谈话,使汪锋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他说:“我完全接受主席的指示,这次出去,力争谈判成功,如果谈不好,有危险,我也不怕。”几天后,汪锋经过一番乔装打扮,扮成商人模样,以红军代表的身份秘密出发。

汪锋一路风尘仆仆,历经艰险,不辱使命,在极其复杂和危险的情况下,只身入西安同杨虎城谈判一个多月,圆满完成了任务。其间诸多惊心动魄,汪锋又是如何智勇双全完成使命,短短文章难以述说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汪锋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参加了解决事变的有关工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又受周恩来委派,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蓝田杨虎城新组建的独立旅,协助旅长、共产党员许权中在秦岭布防。

1986年,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汪锋亲笔写下一首诗:

祸起萧墙弥灾难,只缘反共卷狼烟。

策军内战万民怨,救国逼蒋百径宽。

兵举西安拯邦危,电通全国解民悬。

促成合作功千载,青史永垂不朽篇。

如今,这首诗就展示在汪锋故居纪念馆,供后人追忆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

“一声惊雷醒西域,百族人民启笑颜”

汪锋直接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调整民族关系,消除民族隔阂,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信任。汪锋积极领导、参与、协调组织中央访问团,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组织参与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北京参观、考察、学习,增进对祖国的了解,密切同中央的联系,也加深了各民族间的感情和全方位的交流。

早在西北地区工作期间,汪锋就参与了和平解放西藏和护送班禅回藏的工作,还代表中央政府在甘肃主持了六世嘉木样活佛的坐床典礼。1956年,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进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汪锋任副团长,协助陈毅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1959年,毛泽东给汪锋写信,要求他就西藏的民族、宗教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他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和高山缺氧反应,夜以继日,进行了3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提交了21份调查材料,为中央对西藏的民主改革做出决策提供了翔实可信的依据。

汪锋参与了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的筹建工作。他关心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他亲自主持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宫的建设,还倡导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并担任学院院长达8年。

1951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的汪锋,陪同中央访问团参观甘肃酒泉,作七律一首《换了人间》:

汉皇征马战楼兰,人骨塔高惊心寒。

雪盖祁连迷白鹿,风吹戈壁起黑烟。

一声惊雷醒西域,百族人民启笑颜。

雨洒昆仑生碧草,九州歌舞有于阗。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凡是接触过汪锋的人,无不为他开朗豪放的性格、肝胆相照的风范和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的精神所感动。许多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朋友,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1年2月,古稀之年的汪锋作七律《从心》,其首、末两句“富国雄才拯九州”“永做人民一老牛”,可谓其人生的真实写照。

松柏环绕,绿树成荫,纪念馆不远处的汪锋墓前,各地群众、各族人民敬献的花圈紧紧环绕着庄严的墓碑,静静地诉说着大家对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秦岭之子”的思念和敬仰。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岁月流淌,时光穿梭。唯有永不忘却的革命精神,在秦岭山中久久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