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来源:《延河丰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9-30 09:34

王志明,1906年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李家岔乡庙墕沟。1927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分队长、副中队长。1933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7岁。

王志明的家乡庙墕沟,是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一个村庄。在谢子长和党组织革命活动的影响下,他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1926年,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安定西区的农民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王志明积极参加了在他家乡兴起的农民运动。次年初,为了投身革命,他积极报名在安定参加了谢子长领导的革命军队。同年10月,参加了著名的清涧起义。1928年初,因宜川战斗失利,王志明和李清业等人奉命返回安定,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参加了高朗亭、强世清等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1933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决定改九支队为一支队,王志明担任分队长。6月,一支队南下返回安定,在杨道峁整军后,王志明提任为副中队长。

王志明为人刚直,机智勇敢,处处事事以革命利益为重,以广大群众和革命同志的安危为怀。他出生入死,为红色根据地的发展,为游击队的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当地农民的爱戴,并受到了谢子长的多次表扬。

王志明担任谢子长的警卫员期间,尽职守责,对谢子长的安全极度负责。在清涧起义前后,他守在谢子长的身边,一连几个晚上没有合眼。连队领导多次劝他适当休息,但他总是说首长在操劳大事,他的安全关系到起义的成败,再累再苦也不能离开领导。清涧起义后不久,部队行军到延长交口镇时,遭到敌高双成部的突然袭击。王志明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危险,一面掩护领导安全转移,一面组织部队阻击敌人。部队离开险境后,谢子长表扬他“临阵不乱、忠诚勇敢、机智善战”。

1933年6月,红一支队返回安定在杨道峁整编后,王志明带一支队行军到横山县境时,突然发现敌人尾随追来。他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毅然决定由他一人阻敌,掩护战友安全转移。被掩护的战士感动地说:“领导对我们这样关心,我一定要不怕牺牲打好仗,为党争气!”后来谢子长知道后,再一次表扬了王志明关心战士的高尚品德,号召其他指挥员向他学习。

1933年4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安定西区广大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再加上土匪头子侯登堂等小股土匪的抢劫、掠夺,农民经常提心吊胆,不得安宁。王志明根据组织的决定,置自己的安危于度外,化装进入侯登堂匪队,做分化瓦解工作。在匪部多数人将要参加革命时,被坏人告密。在这万分紧迫的情况下,王志明冲进侯登堂的住室,一枪打死侯登堂,并带领十多个人参加了红一支队。同年5月,王志明带领红一分队,在北区消灭了土匪张汉林部后,又接到群众送来的情报:民团头子李丕成带领民团在李家岔村催粮要款,见人就抓,逢物便抢,要求游击队立即前来攻打。当时一分队多数队员因公外出,分队留人不多,一些同志认为力量悬殊太大,不同意攻打。王志明经过再三考虑,说服其他同志这一仗一定要打,理由是:民众在受欺压,我们不能见危不救;李丕成一贯欺压农民,我们不打,李丕成会得寸进尺,更加嚣张;敌众我寡,我们可以出奇制胜。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取诱敌离村、拦路伏击的战术。由于王志明指挥有方,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打死敌人数名,缴获步枪两支,李丕成负伤逃跑,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农民的志气。红一分队从此军威大振,走到哪里,群众像招待亲人一样,有的做鞋,有的送粮,还有的杀猪宰羊。

王志明为革命英勇善战、出生入死的精神,受到谢子长的多次表扬,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真心爱戴,但国民党反动派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绥德反动专员何绍南、安定县反动县长蒲有如多次通辑捉拿王志明,但由于群众的保护,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1933年9月14日,王志明一天跑了几个村庄,完成了党给他的特别任务,晚上回到庙墕沟,住在一个山窑子里。由于叛徒告密,反动民团头子李丕成带领一百多人包围了他的住地。他看到突围无望,决心和敌人战斗到底。他打光了子弹,就摔土块,敌人靠近时,又用拳打、脚踢、口咬……

王志明被捕入狱后,反动县长蒲有如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开始向王志明保证,只要交出红一支队的名单,可以马上释放。王志明义正辞严地回答:“不会向敌人提供任何信息,这是我们党的纪律。你们在我身上不要抱有任何幻想。”敌人看到软的不行,就给他来硬的,用尽了狱中的刑法。最后,敌人知道在王志明口里得不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便于1933年10月将王志明杀害在安定县城西门外。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王志明壮烈牺牲了,但他的光辉形象仍然留在我们的心中,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李润富、郝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