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燕:浩气永长存 丹心昭万古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01 15:39

王之燕(1915—1942),又名南飞,幼名篮子。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胡合营村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后方留守处政治处俱乐部主任、二支队(纵队)三团团部书记官。1942年6月19日英勇就义。

王之燕个性耿直乐观,为人老成持重。他家境富裕,而且是家里的独子。但是,在危难关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3年2月共青团束鹿县委成立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群众中的工作迅速展开。他们在青年知识分子(包括小学教员和中学学生)中酝酿组织小学教员联合会,在农民中组织农会。王之燕是束鹿县共青团的骨干成员之一,在县团委书记、同村好友魏泽南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935年,王之燕考入北平民国大学读书。课余,他经常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其他进步书刊,还经常阅览报纸,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哪里了,红军在哪儿与国民党作战,取得什么胜利等消息。

1935年冬,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王之燕积极投入到爱国学生运动的行列中,在9日和16日两次请愿、示威游行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与前来镇压学生运动的军警宪兵展开英勇搏斗。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是斗争的骨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思想日渐成熟的王之燕一心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10月,王之燕随束鹿县团委书记魏泽南、李安吉等到外地寻找共产党、八路军。他们先到郑州,后到西安去投奔八路军,但没能找到。1938年,王之燕辗转到达安徽泾县云岭镇新四军军部,参加了新四军,先被分配在教导队学习,结业后被派到新四军后方留守处政治处工作,担任俱乐部主任。1939年秋,组织上调他到二支队(纵队)三团工作,任团部书记官。同年,王之燕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的名义致电第十八集团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对八路军、新四军进行诬蔑,并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奉蒋介石旨意,集中7个师8万兵力,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多人进行袭击。新四军奋勇抵抗了一个多星期,王之燕随队顽强战斗,直至弹尽粮绝。14日,王之燕被捕。

因王之燕相貌很像二支队三团政委黄火星,敌人开始以为他就是黄火星,是新四军的重要干部,与在谈判时被扣留的新四军军长叶挺、战场上被捕的三支队司令员张正坤、三支队五团宣教股长王传馥等10余人,同车押送上饶。敌人将他当作重犯,戴两副脚镣,囚禁于七峰岩监狱。在狱中,敌人多次对他施以重刑,王之燕始终坚贞不屈,未透露部队的机密。

4月后,敌人对被囚禁的革命同志的监视有所放松,王之燕利用放风的机会,与王传馥、陈子谷(二支队敌工科长)等积极进行党的组织活动,是狱中秘密党支部的支部委员之一。王之燕与支部其他四个成员经过秘密交谈,以党支部的名义提出对敌斗争口号,并将口号秘密地传给其他同志。七峰岩监狱秘密党支部提出的口号是:

坚持革命气节,反对屈膝投降!

团结就是力量,斗争才有出路!

不暴露组织,不出卖同志,做党的好儿女!

宁死不屈,临刑不惧,为革命争光,为历史争气!

服从组织,执行决议,警惕叛徒,严守秘密!

一人被破一人当,纵死也增光!

6月,敌人发觉弄错了,获知王之燕不是黄火星后,就派宪兵把他转押到周田村上饶集中营大本营,编在“军官大队”第三中队三区队受训。在三中队,王之燕组建了秘密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带领全队同敌人展开斗争,以至于在整个上饶集中营,三中队被国民党反动派定名为“顽固队”。由于王之燕政治态度坚定,三中队特务指导员吴承权要他填写“悔过自新表”,可是他不理睬,十分蔑视国民党军队给予的“悔过自新”的机会,因此被敌人视为“顽固分子”。

9月间,敌人进行第二期编队时,仍然把王之燕编在号称“顽固队”的第三中队,与另外四名大学生单独集中,进行“特别教育”。在三中队当指导员的特务分子李崇海指定王之燕给第三战区专员研究室主编的反共刊物《民族正气》写一篇军事论文,要王之燕在文章中吹捧国民反动派领导抗战的功绩,诋毁新四军在抗战中游而不击,但王之燕不写。李崇海给他扣上一个“藐视长官”的罪名,罚他出“三步一跪下、五步一卧倒”的特别操和“三点成一线”的特别刑罚。当第二期训练结束时,中队对他的评语是:“中毒太深,顽固不化。”

1942年4月,设在周田村的军官队和特训班合并,对外更名为“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下设两个大队、六个中队。在第三次编队时,王之燕仍被编在“军事顽固队”的第三中队受训,被严密看管。

5月,侵华日军沿浙赣铁路西犯,步步进逼上饶。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迁往闽北建阳,上饶集中营关押的革命同志也随之在武装押解下徒步撤往闽北建阳。撤离途中,各中队都在密谋寻机脱离敌人的魔掌。6月17日下午2时,六个中队离开崇安县城(今武夷山市)奔向宿营地下梅乡。4时左右途经赤石镇,第六中队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举行了闻名全国的“赤石暴动”,全队80多人利用渡河靠岸的有利时机,一跃而起,互相呼应,向武夷山猛奔。多数人经奋力拼搏,跨水田,越丘陵,披荆棘,登悬崖,终于成功到达山顶的集合点。

第六中队成功暴动后,引发了其它中队的逃离高潮。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中将参谋、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主任卢旭专程赶赴崇安,召集分队副以上的干部召开紧急会议,把他们认为的不可靠的危险分子、顽固分子列入“黑名单”,王之燕就是其中之一。

19日下午,第三中队中队长曾恭生以重编第六中队为名,手拿“黑名单”,点了王之燕、秦烽等14个人的名字。被点名的同志意识到就义的时刻到了,纷纷与其他同志诀别。年仅27岁的王之燕感慨万千,高声念出了“浩气永长存,丹心昭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于后人补”的壮烈诗篇。

刚走出大门,王之燕等同志就被守候在门口的宪兵,用绳子一个个反绑着双手,押解到赤石东北约四五里地的角亭村虎山庙旁边一个长满茶树的山坳里。就义的时刻到了,当宪兵举起枪,王之燕领头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

王之燕等同志英勇就义。他们正义的吼声,震撼山谷,气贯长虹。王之燕为党、为国、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中共辛集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