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堂,又名余兴宜、余彦清,1908年出生于婺源县大鄣山乡鄣山村。少入私塾,成年后在皖赣交界处浮梁、屯溪一带帮工。1931年在上海做茶叶生意时,经朋友介绍在一家茶楼参加集会,听了地下党员的演讲,对共产党有了一些认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迪。
1935年4月,红军皖南独立团在政委刘毓标、团长熊刚的率领下,来到鄣公山开辟游击根据地。在得知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来到鄣公山后,余玉堂有了“参加革命、为穷人闹翻身”的想法。于是,他主动与红军联系,帮助做群众工作,从此投身革命斗争。
余玉堂召集当地群众到村头庵堂开会,告诉大家:这些工农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大家不要怕,红军是来帮穷人闹翻身的。经过他的宣传,鄣山村群众纷纷支持红军队伍。余玉堂的积极工作得到了红军皖南独立团政委刘毓标的肯定,把他作为地方工作骨干和建党对象。余玉堂为红军皖南独立团当向导,做翻译,搞后勤,带领红军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他号召青年们踊跃“上名字”,参加革命。余玉堂还带领汪贺美、余洪祜等人,以“种山”为名在源头坞等地搭建了一个个大山篷,供红军居住。很快,红军皖南独立团便在鄣公山一带站稳了脚跟,初步建立了鄣公山游击根据地。
1935年5月,余玉堂由刘毓标、熊刚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红军皖南独立团在鄣公山一带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在余玉堂的宣传组织下,鄣山村成立了农民团、共青团、妇女会、儿童团、赤卫队等革命组织。不久,经余玉堂介绍,又吸收了汪贺美、余洪祜、汪坤美、余日兴等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成立了中共鄣公山支部,余玉堂任书记。
1935年8月,中共皖浙赣省委转移到鄣公山,急需一位熟悉当地环境的机关工作人员。刘毓标向省委书记关英推荐了余玉堂,说:“这个地区最好的、情况最熟悉的就是余玉堂。”于是,余玉堂成为省委书记关英的秘书。1936年7月7日,红军皖南独立团连夜奔袭,顺利攻克开化县城,震动皖浙赣边区。为宣传红军的胜利,扩大红军影响,余玉堂创作了《打开化歌》,在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中传唱。
1936年秋,中共皖浙赣省委决定在皖浙边区开展游击活动。9月,余玉堂随刘毓标率领的红军皖浙赣独立团来到宁国东南部与浙江交界的山区,以冯家塔为中心据点,活动范围遍及宁国东乡、南乡及昌北、孝西地区。组建中共宁昌中心县委,余玉堂担任书记,隶属上浙皖特委。
1936年底,余玉堂领导的中心县委又在宁昌地区建立了三个游击区:冯家塔地区、桥头地区、羊毫山地区。余玉堂在冯家塔游击区工作期间,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启发群众觉悟,扩大红军影响。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吸纳忠实可靠的农民入党,建立党组织。与此同时,建立了宁昌游击队。1936年12月31日,他率领宁昌游击队,配合红军皖浙赣独立团攻下昌化县城,活捉国民党昌化县党部书记,释放了被国民党关押的“政治犯”,红军游击队的神威在宁昌地区四处传颂。
1937年,红军主力从皖浙赣地区撤走,敌人加紧了对红军游击区的“清剿”,余玉堂领导的冯家塔地区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余玉堂身居险境,但革命斗志毫不减退,他抓紧发动各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做好分散隐蔽和储备粮食工作,准备和敌人作长期斗争。
正当余玉堂为革命奔走之际,国民党三十四师特务却与当地保长及游击队内叛变分子吴齐高(吴痞子)、程三秀等相勾结,设下了圈套。1937年3月18日夜,余玉堂和警卫员舒清荣从南山圩来到程三秀家,程三秀一面伪装热情款待,一面让吴痞子通知当地保长密告驻守在龙川坞的国民党三十四师某营。敌人派了一个连的武装迅即包围了余玉堂的住地。寡不敌众,余玉堂和舒清荣不幸落入了敌手。
为了将中共宁国党组织和游击队一网打尽,敌人抓住余玉堂后,在南极、宁墩轮番对其严刑拷打,但一无所获。敌人又将余玉堂押至宁国县城,由国民党县长王式典亲自审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余玉堂毫不动摇,他说:“我既被你们逮住,就不要关了,立即把我枪毙好了!”余玉堂置生死于度外,却还惦念着被捕的群众,他对敌人说:“老百姓是无辜的,一切都是我叫他们干的。现在你们已经逮住了我,就不应该伤害他们,立刻把他们放掉。”
在多次刑讯逼供均一无所获后,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余玉堂押至宁国县城南门山岗,残忍地将其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鄣山赤子余玉堂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腔热血染旗红。如今他的革命事迹仍在当地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