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莲:红军长征中年龄最长的女英雄

来源:四川党史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11-08 13:39

红军长征中年龄最长的女英雄——杨金莲

■王友平

有位四川籍百岁藏族女红军,一生革命经历富有传奇色彩。1935年5月,她携带子女全家参加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其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在红军中,她的年龄长于“延安五老”中参加过长征的“四老”(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她的名字叫杨金莲(藏名板登卓)。

两度丧夫,花甲之年走上长征路

杨金莲(1875—1977),出生于四川阿坝靖化县(今金川县)一个农奴家庭。自幼命途坎坷,成年后最初与一位姜姓汉族男子结婚,定居于阿坝小金县抚边乡王家寨。1928年丈夫病逝后,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她带着两女一儿逃难到理番县(今理县)朴头村,不久再嫁当地汉族男子唐洪山,生育一子。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创建松理茂赤区。唐洪山被推选为村苏维埃筹粮委员会委员,在筹粮时遭遇反动武装袭击,不幸牺牲。杨金莲再度丧夫,全家失去了依靠。这时,被逼外逃的大女儿姜秀英得到红军的解救,参加了红军。她回娘家动员其母亲杨金莲、妹妹姜萍和两个兄弟分头为红军做“通司”(藏语:翻译),并带路。这时,年届花甲的杨金莲从自己60年的遭遇、经历中,深深领悟到“只有红军,才能解救穷苦番民”的真理。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带领年方14岁的小女儿姜萍和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唐子全年仅12岁),全家5口都参加了红军,随后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队当翻译。从此,杨金莲一家人踏上新的人生之路。

延安会师,母女意外重逢

长征途中,杨金莲年事已高,因懂藏语,便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通司。她随着部队历尽艰险,与同志们同甘共苦、相依为命,转战雪山草地,在努力做好翻译、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位年届花甲的老人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地走完了长征之路。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后,她被分配在红军总供给部工作。到达延安后,她又意外地与女儿姜秀英、姜萍相逢,母女重逢,格外欣喜。而遗憾的是,杨金莲的两个儿子却很不幸,小儿子唐子全在长征途中失踪,大儿子姜德成带着红军爬过雪山后,双足冻残,不得不返回家乡,直到解放后才和母亲及姐妹取得联系,并重新确认红军身份。

从长征到延安,红军战士们都一直叫她“老妈妈”。到延安后,是蔡畅(李富春夫人)给她取了一个汉名叫“杨金莲”。随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杨金莲又随所在机关转战山西、河北。1949年,74岁的杨金莲和大女儿随军进驻北平(今北京),被组织安排在中直机关休养,直到1977年11月病故,终年102岁。

△杨金莲与子女合影(左起:姜萍、杨金莲、姜德成、姜秀英)。

参加长征的两个女儿

姜秀英(1913—1997),杨金莲的大女儿,出生在懋功县(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抚边乡王家寨。1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她和妹妹、弟弟逃难到理县朴头,被迫送给杂谷脑(今理县县城)一家姓杨的藏族人家当童养媳,饱受磨难之苦。1935年,被理番县苏维埃妇女主任陈再茹等解救,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在县苏维埃保卫局工作,担任通司。1935年6月,在蒋介石空投手令的策动下,隐匿在杂谷脑喇嘛寺的国民党军官罗济群等人反动了反革命政变。姜秀英奉命配合川陕省苏维埃机关和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一部包围寺院,参加战斗。她在阵前用藏语喊话宣传,以教育不明真相的僧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瓦解了敌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长征途中,姜秀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长征路上,姜秀英在翻越雪山时脚趾被冻坏,又在躲避敌机突袭时因碰撞而脚趾骨折。在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她忍痛用小斧将断趾砍掉,用柴灰涂抹伤口,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毅力走出了草地。1936年10月,姜秀英跟随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与红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并在延安意外地与母亲、妹妹团圆。抗日战争结束后,姜秀英一直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并负责照顾母亲和孩子。全国解放后,姜秀英带着母亲与丈夫在中直机关供应部、中央档案馆工作,定居北京。

姜萍(1921—2014),杨金莲的小女儿,原名桑娜全措、姜秀珍,出生于理县。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川西藏区,年仅14岁的姜萍和母亲、姐姐、哥哥、弟弟一起参加红军,为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担任向导和藏语翻译,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中,她年纪虽小,但起的作用却很大。红军进入藏区后,一开始,藏民把粮食都藏起来了,家家户户闭门不出。队伍筹不到粮食,姜萍和大哥、小弟就分头敲开藏民家的门,用藏语挨家挨户做工作。藏民们逐渐加深了对红军的了解,不仅主动把粮食送给部队,还积极请求送子参军。作为翻译,姜萍始终跟随着最前线的战斗部队,打仗对她而言,在长征途中算是家常便饭。有天晚上,她随部队进入一个小镇,敌人跑了,部队奉命就地休息。极度疲惫的姜萍和战士们迅速进入梦乡,没想到次日早上醒来仔细一看,她们住的那间屋子里竟扔着一堆人头,而另一间屋子里则全是无头的尸体。原来敌人在逃跑前,杀掉了很多老百姓,给红军留下了一座空城。姜萍多年后说起这些场景时,还对敌人恨得咬牙切齿。

红军到达陕北后,姜萍在延安总后勤被服工厂当工人、小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属学校学员,护士,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供给被服工厂指导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师供给部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姜萍与丈夫傅家佑(1905—1983)在武汉军区后勤部工作,定居武汉,1961年在武汉军区离休。1955年,姜萍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1987年经上级批准享受正师职待遇,1988年荣获二级红军功勋荣誉章。姜萍始终以一颗大爱心对待社会,1951年她收养一名日本投诚夫妇的女婴,并将她抚养成人,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工作者,在军地传为佳话。

姜萍一生对党忠诚,清正廉洁,始终保持老红军的传统和本色,2014年9月15日在武汉军医总医院逝世,享年94岁。有挽联写道:“翻雪山过草地出生入死巾帼不朽;系民众思国家磊落襟怀战士留名。”读罢令人不禁感怀这一门两代三位女红军的传奇经历。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