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导成,字舜贻,又名导群,191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浊水乡一个农民家庭。他7岁启蒙,先是在本地的青天庙小学、平江县立第三高小读书,然后前往长沙,在岳云中学就读。
1928年,余导成中学毕业后,即受聘到长沙火柴公司任职员,1930年4月弃职回家。当时,平江县的工农革命运动如火如荼,中共平江县委根据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的指示,正发动和组织“红五月暴动”。受到革命形势的鼓舞,余导成回乡后就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赤卫队。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重返平江,准备攻打平江县城。平江县委动员2000多名农民赤卫队员配合这一战斗,参加农民赤卫队不久的余导成也投入了这一次行动。
红五军攻克平江县城的胜利,进一步推动了平江工农革命运动,平江全县三分之二的区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余导成在革命的浪潮中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这一年的7月,他奉调到平江县梅田区苏维埃政府从事宣传工作。9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他又被派往岳阳县四区,开展恢复党组织和组建工农武装的工作。
余导成到岳阳县四区工作不久,正遇上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余导成立即投入了创建湘鄂边羊楼洞地区的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的工作。1931年初,余导成率领羊楼洞地区的游击武装编入了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二师,并被任命为二大队副队长。这之后,他随部队参加了湘鄂赣苏区第二、三次反“围剿”战斗,由于英勇作战,多次荣立战功。
1933年2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湘鄂赣的红军独立第一、二师合编为红十八军,余导成任该军五十二师一五四团副政委,随部投入第四次反“围剿”战斗。6月,红十八军奉命缩编为红十八师后,他改任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7月底,红十八师转战湘赣苏区,余导成调任该师五十二团副政委。
10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湘敌刘建绪为配合“围剿”,于11月初向湘赣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余导成所在部队在湘赣边界连续转战,抗击敌人。随着战事发展,为了加强红十八师的力量,湘赣省委决定将省军区第三团、茶陵独立营、永新独立营等联合组建红十八师第五十三团,余导成被调任五十三团政委。
余导成和团长谭家述率领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立即投入了反“围剿”战斗。他们先是防守在永新、宁冈交界处的新、老七溪岭,抵御敌第十五师的进攻;尔后又作为先头部队,急行军进入永新附近的沙市,参加沙市战斗。在这次战斗中,红五十三团和兄弟部队配合,重创了敌第十五师四十三旅,取得了赣江以西战场上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1934年7月,红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作为长征先遣队西征。余导成率红五十三团,随军团行动,先后冲破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0月到达黔东,与湘鄂西红军主力会合。根据中央决定,湘鄂西的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与六军团联合行动。余导成不久后被调任为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
11月16日,红二、六军团在永顺县的十万坪地区与湘西军阀陈渠珍部展开了激战。这是红二、六军团会师后进行的第一次大仗,对于扭转两个军团当时的困难局面、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余导成亲临前线,和红十八团团长贺炳炎一道率领全团血战两个小时,一举击溃敌先头部队,并协同兄弟部队作战,为取得这一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及不断发展,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极大威胁。1935年初,国民党重兵“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余导成和师长郭鹏密切配合,在紧张的反“围剿”战争中抓紧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和军事训练工作。4月中旬,敌军冒进深入到了根据地中心地区永顺。余导成和郭鹏遵照军团首长指示,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率部迂回到桑植县,负责打援阻溃。他们和兄弟部队一道,取得了歼敌第五十八师大部的胜利,并乘胜攻克了桑植县城,恢复了塔卧以北的大块根据地。
6月,红二、六军团在湖北省咸丰县的忠堡,与敌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率领的第四十一师、四十八师、新三旅等部八个团的军队展开激战。余导成率部迎击敌第四十八师第一四四旅的三个团,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却不幸中弹负伤。这次战斗以活捉敌纵队司令张振汉、重创敌军而胜利结束,可负伤的余导成却因伤势过重,牺牲在龙山茨岩塘的红军医院,年仅23岁。
(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