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久:抗日斗争死亦雄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08-02 14:14

张芳久,又名张万春,1913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郊的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投身革命,在当地参加游击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芳久于1937年8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军事大队第二队学习。1938年初,张芳久和抗大学员谢文秀一道,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来到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工作。张芳久先是担任徐州东南区委书记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徐东南区委撤销,成立中共苏皖工委(后改为苏皖特委),张芳久任工委副书记,后来任特委组织部长

当时的苏北,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一批从国民党监狱里陆续获释的共产党员,在外地读书、工作或当年避难出走的有识之士,纷纷重返家乡,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展宣传活动,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地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停止活动,蓬勃兴起的救亡运动没有党的领导,他们感到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此,他们先后派人到武汉、西安、山东等地寻找党组织。经过不懈努力,1938年底,朱慕萍、陆亚东到达中共苏皖特委驻地邳县铁佛寺,终于等来了党组织派到淮涟地区开辟工作的干部。

1939年2月,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方针,派张芳久、高兴泰、戴曦等到淮(阴)淮(安)涟(水)泗(阳)地区恢复和重建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活动。他们由朱慕萍带路,走了三天三夜,途经郯城、新沂、沭阳,于2月10日晚到达涟水朱后圩朱慕萍家。他们到达淮涟地区后,即成立中共淮属临时工作委员会,张芳久任工委书记,高兴泰、戴曦任委员。根据分工,张芳久到淮阴、泗阳,高兴泰到淮安,戴曦到涟水开展工作。4月,淮属临时工委改为淮属中心县委,书记仍由张芳久担任,组织部部长高兴泰、副部长杨汉章,宣传部部长戴具体领导淮阴、淮安、涟水、泗阳等县党的工作。

当时,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徐州后,向淮阴步步进逼。驻淮阴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消极抗日,对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力破坏。同时,淮涟地区封建宗法势力非常顽固,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封建派别和地方势力,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张芳久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到淮阴农村后与吴觉、夏如爱、谢楠接上了联系,深入群众了解当地社会、经济等情况。

张芳久虽文化水平不高,但很有涵养,善于联系群众。他衣着朴素,性格开朗,平易近人,经常走村串户,帮助老乡铡草、喂牛、拾粪、挑水、扫地,遇到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在和群众交往中,张芳久深入了解当地青年的家庭、思想和表现情况,对在大革命中脱党的党员,主动团结并鼓励他们在抗日斗争中接受党的考验,积极帮助他们恢复组织关系;对在抗日斗争中涌现出的进步青年,则热心帮助,引导他们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不久,发展了张光亚、纪乐天、周文科等一批进步青年入党,张芳久亲自主持入党宣誓仪式。这一批党员,后来绝大多数成为我党在淮海区领导抗日斗争的骨干力量。

经过张芳久等人一段时间的努力,淮属地区各县党员数量大增。为了加强领导,1939年3月,张芳久批准成立了中共淮阴临时县委,林国桢为书记,纪乐天为组织部部长,方炳文为宣传部部长;4月,淮安工委成立,随后各县都建立了党组织;7月,中共苏皖区委决定将淮属中心县委改建为苏皖第三地委,万众一任地委书记,张芳久被任命为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随后,苏皖第三地委开办“苏北抗战公学”和“随营学校”,积极培养抗日骨干,解决干部短缺的问题。

张芳久虽然年轻,却很有胆略。当时,日军占领南京、徐州后,步步向淮阴进逼。而驻淮阴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消极抗日,对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力破坏,加之淮涟地区封建宗法势力很顽固,存在许多不同的封建派别和地方势力,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给党的工作增加了重重困难。尽管如此,张芳久仍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恢复党的组织,创建抗日武装,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使淮阴的抗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为主力东进淮海建立抗日根据地作了组织上、军事上的准备。

1939年3月1日,侵华日军第二十一师团主力从徐州和连云港出发,沿大运河向淮阴快速进攻。国民党第二十四集团军韩德勤部数万人不发一枪,仓皇逃窜,国民党江苏省政府驻淮阴机关亦连夜往东撤退。苏北中心城市、商业重镇、水陆交通枢纽之淮阴,一夜之间陷落敌手。一片混乱之中,淮阴、涟水等城镇的一大批青年和学生涌向乡下,农村地区的小股武装纷纷兴起。

为了把这些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张芳久穿梭于各种力量之间进行宣传。他积极联络进步青年中的骨干分子吴觉、林士钧、赵心权等人,并分别指示在淮安工作的高兴泰和在涟水工作的戴曦,千方百计抓武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张芳久的领导下,吴觉、宋振鼎、夏如爱等人在渔沟拉起4股民众抗日武装,人数达200多人,成立了淮阴抗日义勇队。张芳久代表党组织任命吴觉为总指挥,并亲自担任参谋长。义勇队在丁集张圩设总部,秘书长谢冰岩,政治部主任宋振鼎,副官主任张一平。下设教导大队,大队长夏如爱,副大队长陈克天。从此,淮阴人民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这支民众抗日武装建立后,虽然力量还很弱小,但张芳久等人毅然带领队伍积极开展对敌斗争:3月底在渔沟东五条路与地方抗日自卫队武装李可拔的队伍配合,发起伏击日军车队的战斗,打响了淮阴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4月中旬文殊庵一战,粉碎了汉奸、土匪妄想打垮我抗日新生力量的企图;4月30日夜袭王营镇,打得日、伪军狼狈逃窜,惶惶不可终日……这些战斗,不仅震慑了气焰嚣张的敌人,也使抗日武装力量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同时振奋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斗志。

为进一步提高部队政治、军事素质,张芳久与夏如爱等人在淮阴蒋祠堂办起教导大队。张芳久亲自任教官,组织干部战士学政治、学文化、讲战略、练战术,对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部队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张芳久等人的努力下,淮阴抗日义勇队成了当时淮阴民众抗日武装力量中最强的一支。同时,他指示各县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抗日武装,涟水县民众抗日独立营、淮安县民众抗日自卫队、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等武装纷纷建立。这几支抗日武装建立后,斗争活动相当活跃,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侵扰以及汉奸、土匪的破坏活动。

淮涟民众抗日武装的兴起,引起了日、伪、顽的惶恐,他们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各种手段妄图搞垮这些抗日队伍。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有人动摇了,有的甚至主张解散武装或接受国民党改编。张芳久意志坚定,团结党员和部队中的骨干,耐心教育和说服思想动摇者,坚决反对接受改编,并果断提出“打八路军的旗号”的主张。经过张芳久的积极工作,淮涟民众抗日武装力量终于顽强地坚持了下来。1939年5月上旬,淮阴抗日义勇队与涟水民众独立营合编为淮涟抗日义勇队。6月,根据中共苏皖特委指示,张芳久集中淮抗日义勇队、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等力量,在涟水成集小学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团长吴觉,党代表张芳久(后万众一为团政治委员),副团长陈书同,政治部主任李干成、副主任高兴泰,副官处长林士钧、陈亚昌。

日、伪、顽势力对张芳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1939年7月下旬,张芳久在淮涟地区检查工作时,夜宿淮阴县渔沟北小潘庄,不幸遭恶棍潘广银伙同土匪头目、伪乡公所要员孙友余及坏分子蒋士功、蒋同举等人暗害,牺牲时年仅26岁。

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原因,张芳久牺牲后,他的有关情况逐渐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直到1986年,淮阴县委党史办公室根据有关领导和老同志的意见,开始调查整理张芳久的史料。1987年2月10日,淮阴县人民政府呈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张芳久为革命烈士。1989年,在张芳久牺牲50周年之际,中共淮阴县委、淮阴县人民政府在刘老庄烈士陵园为张芳久建树纪念碑,以缅怀革命烈士。张芳久生前战友、著名书法家谢冰岩为张芳久烈士纪念碑题写了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