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红,字少乾,外号“麻子红”,1896年3月24日生于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欧下村。其父务农,家有田产,生活富裕。张召红少时入本村乡塾就读,13岁考入阳新高等学堂。求学期间,他目睹晚清政府的腐败黑暗,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思想,立志要推翻清王朝,改革社会。他崇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爱读他们的文章。1911年8月,龙港地区的农民组织“甘露会”,聚众4000余人,劫富济贫。虽然这次起义遭到龙港地区十三姓地主武装的血腥镇压而失败,但它对张召红的鼓舞极大。他说,中国民众觉醒之日,便是清王朝覆没之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民国,张召红欢欣鼓舞,决心开办教育,启发民智,振兴中华。1913年,他在阳新高等学堂毕业后,回乡办起了茶寮学校,吸收贫苦农民子女免费入学。他一反旧私塾的陈规陋习,废除旧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倡导思想言论自由。他向学生大声疾呼,中国要独立富强,必须赶走洋人,废除封建制度,实行民主共和。
1924年夏,张召红结识了在武汉读书的阳新龙港籍学生、共产党员柯少轩、刘溪山,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一些进步书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1925年10月,他由萧作舟、刘溪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张召红同萧作舟、刘溪山一道,在龙港、燕厦一带团聚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组建“龙港青年促进会”,从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员,并于同年12月建立龙港党支部。接着,他深入农村,在贫苦农民中进行串联发动,秘密组建了茶寮农民协会和黄坪农民协会。1926年9月,龙港区农民协会成立,刘溪山任委员长,张召红任副委员长。此时,大革命处于高潮,阳新县的农民运动由秘密走向公开。张召红带领贫苦农民清算土豪劣绅罪行,大搞减租减息,捣毁神坛庙宇,破除封建迷信,禁鸦片,禁赌博,禁裹足,扫除封建恶习。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席卷龙(港)燕(厦)地区的村村湾湾。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龙燕地区的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新军阀,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张召红被迫潜入偏僻山村,坚持地下斗争。
同年9月上旬,中共湖北省委派朱仑、柯少轩、萧作舟等到阳新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领导秋收暴动,重建了阳新县委。未几,柯少轩赴龙港,与张召红、程加志等人取得联系,恢复了龙港党支部。随后,张召红与柯少轩等人一道,昼伏夜出,串联发动工农积极分子,筹措土铳、大刀等武器,秘密组建了一支400余人的农军。
9月中旬的一天,龙港党支部成员在中罗一农民家里秘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龙港地区的秋收暴动,被大土豪罗凤祥侦悉。罗带领民团立即包围了会场。张召红为掩护同志转移,鸣枪阻击,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敌人将他关押在龙港警察局牢房,对他多次审讯,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要他供出党的地下组织。他始终义正词严,威武不屈。一天夜晚,他趁敌警察局举行“庆功宴”之机,砸碎镣铐,破瓦越狱。他冲过龙港河木桥后,将桥板拆掉,隔河高喊:“警察局的先生们,我‘麻子红’走了,后会有期!”敌人闻声赶到河边,无法过河,只好放一阵乱枪而返。
越狱后,张召红装扮成农民深入到鄂赣边界的山区,白天帮群众砍柴、种地,夜晚走村串户,寻访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和工农积极分子。同年11月,他团聚了刘南川、刘絮菲、成雄等共产党员,在南山垅山洞秘密建立南山垅党支部。随后,他又到黄桥、茶寮、黄坪等地秘密发展党组织,分别建立了黄桥党支部、茶寮党支部和归化党支部。党组织恢复后,他奔走于朝阳河、归化河两岸,积极组建农民革命武装,筹划武装暴动。
1928年4月,张召红和刘南川领导朝阳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杀死该地大土豪、包揽词讼的大恶棍刘执文,揭开了龙燕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6月6日,又杀死了该地大地主刘芳芝。接着,他到归化河流域,领导茶寮农民举行暴动,镇压了大土豪张育如,没收了劣绅张辉珍、张仁则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烧毁了他们的契约、债券。继之,他和成雄一道,领导黄桥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杀死该地民愤极大的大地主萧汉祥、成德松、朱道云三人。这就是当时震动龙燕地区的“三地农民暴动”。在武装斗争的推动下,龙燕地区各级农委会和赤卫队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抗租、抗债、抗捐、抗税的“四抗”斗争广泛开展,迅速出现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同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外县通讯处成立,代表省委与全省各地党组织进行单线联系。8月上旬,经省委外县通讯处负责人柯少轩提议,省委调张召红到省委外县通讯处工作。张召红抵汉后,被安插在武昌轮渡码头售票,负责与来汉的全省各地党组织负责人接头,对上暗号后,即带往省委外县通讯处。同年11月,因黄梅县委书记张连庆叛变投敌,省委外县通讯处遭敌破坏,柯少轩被捕牺牲。张召红遂与省委失去了联系,被迫返回阳新。
1929年10月,龙燕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张召红当选为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分管军事工作。
1930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抵达阳新龙港,经与鄂东特委商定,从红军中拨出长短枪80余支,抽调赤卫队中的年轻党员和团员,组建鄂东南交通大队,任命张召红为大队长。其主要任务是:(一)为设在龙港地区的红五军和红八军后方留守处、红军后方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押运所需物资:(二)护送途经鄂东苏区的党中央(驻上海)与中央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之间的文件和党政军领导同志;(三)负责鄂东南地区的通讯联络和文件传递。彭德怀对张召红说:这是一支担负着特殊任务的部队,你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呐!张召红亦向彭德怀和特委领导表示:决不辜负党的重托,一定完成好各项任务。
张召红在担任交通大队大队长期间,曾率队员多次下九江、上武汉,押运药品、器械、布匹;曾护送中央筹款专员吴德峰携巨款安全抵达上海;护送中央巡视员黄火青安全抵达中央苏区;护送出席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吴致民(胡梓)等人按期抵达瑞金;曾将传递到鄂东交通总站的中央文件送往湘赣、湘鄂赣、湘鄂西苏区;亦曾将鄂东特委(1931年8月改为鄂东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的文件送往鄂东南各县。每次任务均完成得十分出色,从未出半点差错。
1932年夏,张召红被诬为“改组派”,被免去鄂东南交通大队队长职务。他虽然蒙冤受屈,但对党忠贞不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他经组织同意,回到家乡茶寮,担任乡工农民主政府小学教员。他一边教书,一边刻苦研读《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主义著作。他用工整的小楷字,抄写下了四万多字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列宁主义概论》。他把这部手抄本称为“党义”,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教材。后来,这本“党义”由他的学生张滕芳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下来,现珍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张召红被诬为“改组派”后,许多党员和群众为此愤愤不平,有人劝他向组织提出申诉,他却说:“我们党是英明的,组织上是会了解我的。一个共产党员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要考虑革命大局,多为党做工作。”任教期间,他满腔热忱,积极工作,处处着眼于革命战争的需要,致力培养人才。他教数学课,编写关于战争的应用题,指导学生运算;组织学生练爬山,学射击;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带领学生到村头巷尾书写张贴革命标语、画壁画;组织教歌队,到各村去教唱革命歌曲,把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用各种形式宣传到群众中去。
同年10月,龙港被敌军占领,鄂东南党政机关被迫转移到沙洲店(后又向通山转移)。在这非常时刻,张召红重新被启用。他奉命同赵大春一道到鄂赣边界的金竹尖,组建鄂东南游击队,在阳(新)通(山)、阳(新)瑞(昌)、武(宁)瑞(昌)、龙(港)燕(厦)边境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以牵制“围剿”红军主力的敌第二十六师和民团。张召红到金竹尖后,放手发动群众,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不到半月,就建立了一支50余人(枪)的鄂东南游击队(亦称金竹尖游击队),张召红任队长兼政委,赵大春任副队长。
敌人每占一处,就修工事,筑碉堡,步步为营,对苏区实行层层包围。在政治上开展反动宣传,移民并村,建立保甲制,实行严密的反动统治。敌人还利用叛徒,侦察红军和游击队的行踪。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张召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将部队植根于群众之中。他常对战士们讲:“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伟大的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我们离开人民,就将一事无成。”当时尽管战斗频繁,但部队每到一村,首先是做群众工作,向群众宣传革命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他们还帮助群众耕地、锄草、挑粪、收割,什么农活都干,军民之间结下了鱼水深情。群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粮草,抬担架,侦敌情,送情报。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游击队不仅连打胜仗,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部队就发展到近200人。
1932年底,张召红在赣北福山头组建了一支游击冲锋队(后编入鄂东南游击队)。叛徒侦悉后,密告凉亭坳民团,致使七名游击队员被捕,惨遭杀害。次年春节,张召红侦知这个叛徒在家,遂带游击队将其处死。次日晚,他又率部袭击凉亭坳民团,毙敌十余名,俘敌四名。被俘者中有个叛徒叫张公锨,是张召红的亲叔父。当张召红举刀要杀他时,他以叔侄关系求饶:“我是你叔,不留点情面吗?”张召红厉声说:“你现在不是我的叔父,而是可耻的叛徒。像你这样的叔父也要砍三刀!”张召红大义灭亲,深受群众赞颂。
张召红作战勇敢,足智多谋。1933年8月,敌人在通往金竹尖的要路隘口处——白水洞设立哨卡,对过往行人严密盘查,妄图截断山下人民与游击队的联系。一天深夜,张召红带二名队员下山,悄悄地将敌人三个哨兵杀掉,并留下一张条件,上面写着:“张召红到此一游。”此后,敌人听到“张召红”三个字,就胆战心惊。同年9月,他带领游击队攻打洪水源。驻洪水源的国民党军和民团共300余人,而游击队只有200余人,敌强我弱,硬攻将会于我不利。黄昏时分,张召红率部出发,午夜到达目的地。他派出三个小组,各带鞭炮、铁皮箱,潜入敌营前方的山谷中,自己则率主力绕到敌营后方的山地要道两旁埋伏。一切就绪后,“叭”的一声枪响,各小组随即在铁皮箱内燃放鞭炮,宛如数挺机枪齐鸣。枪声、号声、呐喊声震荡山谷。敌军于梦中惊醒,以为是主力红军到来,仓皇向山后逃窜,正中游击队埋伏。此战,歼敌12人,缴获迫击炮一门,枪支弹药若干。
同年冬,游击队奉命攻打燕厦敌碉堡。张召红带领40多名队员,连夜开赴碉堡附近,正要发起攻击,被敌人发觉了。敌人用密集的机枪扫射,游击队无法接近。他命令队员到附近村庄买来几张八仙桌和几床棉絮,将棉絮用水浸湿后蒙在桌上就成了“土坦克”。他带领几个队员,背着炸药,顶着这自制的“坦克”向敌碉堡冲去。敌军的子弹阻挡不了“坦克”的前进,“轰”的一声,碉堡被炸毁了。
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张召红率领鄂东南游击队摸岗哨,炸炮楼,割电线,炸汽车,除内奸,惩叛徒,扰得敌人惶恐不安,从而牵制了敌人的大批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作战。
1934年1月,鄂东南主力红军红三师在王文驿遭敌伏击,损失三分之二。此后,鄂东南各块苏区相继失陷,敌人调重兵对游击区进行“清剿”。1935年秋,张召红所领导的鄂东南游击队经过几次残酷的战斗,减员大半,最后被围困在鄂赣边界的大山中。他们吃野菜,住山洞,生活十分艰苦。国民党军第二十六师悬赏千元缉拿张召红,游击队员张公焰被敌人的悬赏所诱惑,于同年10月的一个深夜,乘张召红熟睡之机,将他杀害,割下首级,向敌人邀功领赏。
人民群众听到张召红遇害的消息后,无不悲愤万分。他们怀念这位人民英雄,作歌传颂:
五字写,笔笔连,游击队长张少乾。
不怕艰苦不怕死,不图名位不爱钱。
为我工农谋解放,日不睡来夜不眠。
冲锋杀敌打头阵,足智多谋算十全。
神出鬼没歼顽敌,英名威震鄂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