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英,原名周家祥,1915年生于云南省罗平县板桥镇。童年时,就读于板桥镇私塾和东胜小学。在与周围的贫困农民及其子女接触中,他对大众的苦难生活有所了解,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产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心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愤然不平。
1935年,周时英离开罗平到昆明昆华中学读高中。在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云南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寻求革命真理。时值昆明各大中学响应“一二·九”北平爱国学生运动,周时英带头参加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在街头演讲,带领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被学校当局视为不轨行为,开除学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镇压抗日救亡运动,使周时英对当时的黑暗专制更加憎恨,坚定了参加革命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由乌蒙山区南下滇黔边境。中共云南临时工作委员会为了与红军取得联系,派书记李浩然到罗平。由于红二、六军团从贵州直插富源经宣威到曲靖,没有直接经过罗平,李浩然没有与红军直接联系上,便在罗平进行考察。经过考察,罗平群众基础较好,战略位置重要,是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中共云南临工委通过讨论研究,决定从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中选派政治上可靠又有组织能力的人到罗平开辟工作。经过慎重讨论,大家认为周时英和刘浩是最佳人选。就这样,周时英和刘浩受中共云南临工委指派从昆明回到罗平,受聘到板桥东胜小学教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们从昆明带回一批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以板桥东胜小学为据点,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先后参加“读书会”的有板桥东胜小学和其他乡村小学的教师及贫苦知识分子盛其德、王纲正、吴世霖、何树华等。这是罗平革命斗争的开始,为罗平县1937年11月成立中共罗平支部(也称特别支部)奠定了基础。
1936年8月,周时英怀着报效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雄心壮志,毅然离开家乡,准备奔赴抗日前线。他经滇越铁路至海防,然后转乘轮船去上海,到“读书生活出版社”找到中共党员艾思奇、黄洛峰,谈了自己想上前线抗日的愿望。艾思奇、黄洛峰被他的报国之志所感动,非常支持他到抗日前线,但因条件不成熟,介绍他暂时到大厦大学读书。在大厦大学读书期间,他不断学习进步书刊,暗中进行革命活动,深受师生好评。
1937年3月,周时英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由于周时英机智能干,年轻有文化,思想进步,有较强的革命事业心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被选拔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秘书。1937年10月,滇军第六十军一八四师开赴抗日前线,路经武汉。当时在一八四师做秘密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张永和(张致中)、杨重,劝说该师师长张冲去八路军办事处会见处长罗炳辉将军,提请办事处转呈中共有关方面调派数名军政干部到一八四师帮助工作。张冲采纳了张永和与杨重的建议,遂到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罗炳辉,并正式提出了请办事处转呈中共有关方面调派数名军政干部到一八四师帮助工作的要求。罗炳辉非常高兴,马上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请示。周恩来副主席经过反复考虑,并与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和罗炳辉研究,决定从延安抽调周时英、张子斋(解放后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以及张天虚、薛子正(解放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杨华等五位政治可靠、斗争经验丰富、非常能干的共产党员到滇军第六十军一八四师帮助工作。周时英、张子斋等五人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后,由罗炳辉巧妙安排到一八四师做秘密工作。周时英到一八四师后,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很快在该部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地下党支部建立后,周时英带领支部“一班人”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迅速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团结进步官兵,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由于周时英忠实执行党的指示、路线、方针,大胆而又慎重地开展工作,使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政治、军事主张在一八四师官兵中产生良好的影响,部队的思想觉悟和战斗力有了显著提高。
1938年,滇军第六十军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一八四师在师长张冲的指挥下与日军拼死激战,打得英勇顽强。由于伤员剧增,为完成抢救伤员的任务,周时英挺身而出,只身连夜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战地支前,抢救伤员数百名,受到了一八四师官兵的高度赞扬。周时英经常对官兵们说: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河山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每个军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武汉失守后,一八四师移驻湖南济阳。1938年底至1939年初,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由于蒋介石对滇军的怀疑、排挤,尤其怀疑张冲与共产党、八路军来往密切,遂指使龙云借口在昆明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电令张冲立即乘飞机回昆明参加。张冲走后,当时在衡阳的周恩来和叶剑英就指出:龙云调张冲回昆明开重要军事会议,是蒋介石的阴谋,张冲不会回到部队了;并要求打入一八四师帮助工作的共产党员周时英、张子斋等人重新部署工作,并要改变工作方法,大胆而又十分慎重地开展工作。周恩来、叶剑英特别指出,凡是身份没有暴露的,能够坚持工作的,就留下坚持工作;凡是身份已经暴露,不能坚持工作的,要有步骤地调离,按照各人的具体情况,可到延安学习或转到新四军,也可到大后方工作。根据周恩来和叶剑英的指示,地下党支部作了具体研究,最后决定,周时英调新四军工作,张天虚回云南工作,杨华去延安学习,薛子正到周恩来、叶剑英身边工作,张子斋由于没有暴露身份,留下继续坚持工作。1939年3月,周时英到新四军报到后,被分到政治部宣传科任副科长。
1940年9月,周时英随新四军在江苏镇江车站与日军作战。镇江车站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敌我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周时英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怀着满腔的愤怒和仇恨,痛打日本鬼子,不幸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