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徐焰:给听众和读者以“鲜活”的战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徐焰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10-20 08:47:09

在全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有一门课,教员百讲不倦,学员常听常新。

不论将军学员,抑或地方省部级学员,还是指挥员班学员、研究生学员,只要提起这门课,纷纷点赞。

这是一门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史课。从1987年到2020年,这门课,全军知名军史专家徐焰在国防大学讲台讲了33年。

而这门课在国防大学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1951年。

历史的细节,往往能够告诉我们许多深刻的东西;历史的价值,也往往在于其宝贵经验能够被后人自觉传承。

69年,学员一茬茬更迭,人事一代代更新,不变的是一代代共和国军人以及国防大学抗美援朝教学团队的初心与使命。

时光飞逝,我们已经无法完全还原当年这门课的授课景况。但当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学理念,仍在深刻影响着今天的国防大学课堂。

9月23日,业已退休的徐焰教授再次走上讲台,为指挥员班学员讲授《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百望山红叶层林尽染的时节,记者走进国防大学,旁听了这门经典战史课。

给听众和读者以“鲜活”的战史

■徐 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古往今来,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战争史,都要达到表述鲜活、生动和引人深思,那种枯燥地照本宣科或“流水账”式的事件罗列不可能得到受众的欢迎。

笔者从事抗美援朝战争史的研究和教学有30多年,发表过多本相关著作,关于抗美援朝的大课在国防大学也多年被学员评选为优质大课。我对此感受最深的一点,想搞好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其关键是要深、要活。

回想40年前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国家一级教授胡华曾谈到当年他同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一起编中国现代史时,田家英向他讲述过当时有的党史、军史编写中的一大缺点,就是行文充斥着一大堆概念、一大堆番号、一大堆数字和年月日,叫人“硬着头皮看不下去”。按照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批评的,这就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几十年来,我从事教学和研究时,总是以毛泽东对“八股”式文风的批评和当年导师的告诫为座右铭,研究和讲述历史课总是力求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表达方式必须力求活泼而让人喜欢。

战史教育想达到有深刻的思想性,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战争观。例如讲解抗美援朝战争必须要讲清谁是侵略者,而不要陷入混淆是非的谬误中。过去一些年,不少人淡化了理论学习,讲战史时就事论事,这样的课自然会显得浮浅,我在带研究生和搞新教员培训时都反复强调要力戒这一点。

讲战史时想做到鲜活,就要把复杂的情况用画龙点睛式的语言精辟概括,并用生动的例子表达,而且根据不同的听课对象用不同的讲述方法。教员想达到这一效果并不容易,好的歌唱演员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讲战史同样如此。

我本人的感受是,讲好一个问题要查阅中外大量史料并加以对比,举出一个好的例子前必须要将多个事例放在一起反复选择。有些人搞战史时以取巧方式只靠在网上查点材料,再简单拼凑起来,这种“攒出来”的东西往往错谬甚多,而且味同嚼蜡让人望而生厌。

如今,面对信息化大潮,对海量的信息要做好筛选,同样要下苦功夫。例如我个人多年来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对众多当事者、研究者进行采访,再对中国的史料,美国、韩国和俄罗斯的资料以及当事人的考察结合起来,遵循古训“凡出言,信为先”,讲的话必须有可靠的根据,另外再练习表达技巧,才能让听众和读者喜闻乐见。

总之,面对多彩的信息社会,许多新一代人早已不愿听那种陈陈相因的说教。以与时俱进的要求搞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史在内的战史教学,这是军事院校的教学人员在新时代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