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强劲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换挡升级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佟欣雨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0-29 07:28:02

开栏的话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转向”到“进入”,标志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紧迫性。

中国未来的蓝图,必将继续由“发展”来书写。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布局之际,本版推出“解码高质量发展”系列策划,梳理剖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实践,探寻如何发展,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强劲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换挡升级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的要素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图为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上,观众体验VR游戏。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写在前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便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适应新要求,经济增长动力也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9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59.5%,2020年有望突破60%,建设创新型国家蹄疾步稳。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十四五”时期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无疑将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要素。

创新与动力

创新成果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一代光纤预制棒,单棒拉丝可达1.5万公里,创下3项世界第一;超大视野口腔CT机,打破我国口腔医学高端影像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使用国产减速器的机器人,制造成本压减近30%……这些高科技产品,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

以长三角地区为龙头,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之路成果颇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天眼”望天,“蛟龙”探海,嫦娥四号首登月背,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十三五”期间,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世界前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说,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人类社会正面临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若能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我国有望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者。

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有多大?看看一组数字。

2.17万亿——这是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2.19%。

12.2万亿——这是2019年,全国16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总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

14.7%——这是2020年1至6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收入增速,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乌云”下的一道亮丽风景。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京张高铁从长城脚下奔驰而过……这些重大成果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发展,无疑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闪亮标签。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给予有力支撑。”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说。新时代呼唤新发展,新发展孕育新动能。从沿海到内地,创新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不竭动能。

创新与未来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沃土

截至9月28日,上市企业179家,募集资金2678亿元。“科创板”推出一年多来,交出一份扎实的成绩单。

中关村创业大厦45号登记处,虽只是个小小的窗口,却在2019年登记合同8127项,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如何让创新永葆活力?离不开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不断优化。相应的政策不断出台、金融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机制持续完善,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以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有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国际组织认定的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这507家企业集中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培育和引进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破除“四唯”倾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体制改革“施工图”不断落地,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课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转变为内需驱动,促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科技无止境,创新同样无止境,创新型国家建设一直在路上。未来,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科技创新的力量将愈加凸显。着眼“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科技创新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紧跟研判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与民生

科技“红利”走进日常生活

5G率先实现商用,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从实验室走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归根到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科技要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起到核心支撑作用,真正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在人口健康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金额超过250亿元,涉及新药创制、中医药现代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人们真切感受到民生科技的“红利”——

医疗卫生服务更好。今年7月底,第一批全国创新药企海南行活动在海南自贸港举行。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带动下,我国新药创制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填补了相关疾病领域的用药空白,满足了群众多种用药需求。据统计,截至2019年7月,我国已有累计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1类新药44个,是专项实施前的8倍。

生态环境更宜居。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我国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厘清重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其中,京津冀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以及1千米分辨率的精细网格化多污染物动态源清单。

扶贫工作更精准。“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十三五”时期,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1.15万家企业。2017年开始,陕西省佳县全面推广“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今年在陕北大旱之年实现稳产增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 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