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都是寻亲人 ——“为烈士寻亲”现象透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董益李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1-09-25 06:31:57

我们都是寻亲人

——“为烈士寻亲”现象透视

■董益李

9月30日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

我们以国之名缅怀英烈,就是要饮水思源,不忘先烈们的牺牲奉献

我们以后来者身份致敬英烈,就是要薪火相传,传承先烈们的理想信念

1.脸颊紧贴照片与墓碑前的呼唤

解开烈士亲属心结

6月中旬,重庆市永川区胜利路街道丰田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将拍摄的赖云清烈士墓碑的照片送到村民陈学明家中。77岁的陈学明老人脸颊紧贴照片,流着泪喃喃自语:“哥哥呀,我们误会您了!”陈学明的丈夫赖中华是赖云清的弟弟,赖云清与家里失去联系几十年,夫妇俩一度以为哥哥忘了弟弟。

千山万水,阴阳相隔,这样的误会可还有?

那是一只保存了63年的空篮子。

篮子的主人霍玉花是山西省代县铁营村人。她的父亲霍小山1944年参加八路军时,已是两个女孩的父亲。抗战胜利了,父亲没回来。解放战争开始了,父亲还没回来……母女三人一边讨饭,一边寻找霍小山的下落。母亲临终前,将那只柳条编成的讨饭篮子交给女儿。

多少次,霍玉花盯着空篮子怨恨父亲:“爹啊,你在外头过上好日子,不要俺们母女了!”后来,得知父亲在1949年解放太原时牺牲,她哭得天昏地暗。

太原市双塔烈士陵园,在父亲墓碑前摆3束鲜花,磕4个长头,霍玉花老人喊道:“爹哎——走啦!”按民间旧俗,有了女儿这声哭喊,父亲才不再是孤魂。

更早前,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嵎峡河村,杨宗贵70多岁的哥哥接待为烈士寻亲的人后一路奔跑,来到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娘啊娘,您朝思暮想的宗贵,俺弟呀,就是戏匣子里的杨子荣,咱家出了个大英雄!”

杨宗贵曾背负着“土匪”的骂名,让一家人抬不起头——当年,有老乡遇见执行任务的杨宗贵一身土匪打扮,误认为他就是土匪。

思念与委屈,倾诉与释怀……为烈士寻亲的分量究竟有多重?也许只有烈士的亲属们最懂。

2.半截带血的钢笔与救命的馒头

弥补烈士战友遗憾

当湖北省谷城县离休干部熊子勋入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的时候,许多人为他点赞。

1949年3月23日夜,国民党残部与土匪在谷城县发动暴乱,某部独立营三连剿匪遭遇伏击,58名官兵下落不明。随大部队南下后被安排在谷城县公安局工作的熊子勋赶到现场,没找到一具完整的遗体,草丛中散落着战友们被炸碎的衣袜。他捡起半截沾满鲜血的钢笔,不由得泪流满面,他认得,那是战友杜继山的钢笔。带着遗憾与悲伤,熊子勋历经40余载,相继找到58名牺牲战友的遗骸,为烈士亲属送上迟到的荣誉。最终,那半截钢笔也和主人杜继山烈士葬在了一起。

41年前那一幕,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管理员陈俊贵至今难忘。

1980年4月8日,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遭遇暴风雪围困,电话线被刮断。陈俊贵与班长郑林书等4人奉命赶赴40公里外的指挥部报告情况,途中遭遇险情。郑林书拿出最后一个馒头说:“陈俊贵是新兵,年龄又小,馒头让他吃!”靠着这个馒头,陈俊贵活了下来,3位战友却牺牲了。陈俊贵退役后的第二年重返驻地,老部队已经移防。他一边垦荒为生,一边为牺牲的战友守墓。十几年前,他曾赶赴湖北省为烈士寻亲,遗憾的是郑班长的父母都已过世。

为烈士寻亲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懂。

太原战役时担任“处烈队”(处理烈士后事工作队)副队长的杜明学,曾亲手掩埋了111名战友。他回忆,当时,杨成武司令员定了几条规矩:烈士伤口要包扎,要用热水净面,不许留血迹;给烈士穿、脱衣服,要轻喊其名字;对无名烈士,必须查出真实姓名……

3.84份阵亡通知书与沉甸甸的公文包

感动烈士家乡亲人

1996年清明节后,在山西省太原市南宫文物旧货市场的一个破麻袋中,王艾甫无意中发现了4大本1949年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官兵的登记册,其中还有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他毫不犹豫地花3000元买了下来——当时,那是他9个多月的退休金。

从此,这位退役老兵、山西省检察院退休检察官义务为烈士寻亲。20多年来,他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甘肃、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等地。

送第一位烈士回家的情形,王艾甫至今历历在目。

那一天,郝载虎烈士的家乡湖北省云梦县钟垸村下起了一场小雨,天公像是用泪水迎接英雄返乡。当王艾甫把阵亡通知书的复制件双手捧出,郑重地交给郝载虎烈士的两位堂弟时,乡亲们把素不相识的王艾甫当成了亲人:“载虎大叔是我们村的英雄,您是我们村的亲人!”

8月14日,辽宁省葫芦岛市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内传来阵阵哭声,又一户烈属在杨宁的帮助下找到了先辈的安葬之所。

杨宁退休前在辽宁省台安县博物馆工作,一次文物普查,他走访了多个烈士陵园,偶然听说许多烈士的陵墓鲜有亲人祭扫,只因家人与烈士“两不知”。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为烈士寻亲。14年来,杨宁带着装满烈士资料的沉甸甸的公文包,去过200余座烈士陵园,相继为400余位烈士找到亲属。仅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就去了不少于200次。

在各地寻访时,常常有人问:“大老远跑来,您是烈士什么人啊?”杨宁总是自豪地回答:“亲人!”

4.从媒体联动到自发的全民行动

开通烈士寻亲平台

4月2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发动全社会为首批100位烈士寻亲。

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山东省推出“网信部门+媒体+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社会公众”的公益寻亲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四川省依托大数据为烈士寻亲,与网络媒体签署合作备忘录……从政府主导到民间参与,从媒体联动到全民行动,“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让思念发光·帮烈士回家”等各具特色的活动相继在各地开展。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只有1岁,没有照片,从不知道他的模样。”今年清明节前夕,志愿军烈士陈忠根的女儿、73岁的陈荷珍老人时隔72年终于看到父亲的画像后,动情地喊道:“爸爸,咱回家!”

父女“团聚”,得益于浙江传媒学院画像团队启动的大型公益活动“为百位烈士画像”。项目倡议人之一孙嘉怿——一位85后志愿者,从2012年至今已经与团队累计整理4万余条烈士名录,走过25个省份、7个国家,拍摄700余座烈士陵园,帮助600余名烈士亲属找到亲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吕卉实地调研后,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推进烈士陵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4月15日,山东省一家司法鉴定所通过DNA比对技术,为一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并安葬在泰安市宁阳县境内的无名英烈找到了“回家的路”。

“为烈士寻亲,是对英烈最好的尊崇;为烈士寻亲,是生动的红色教育;为烈士寻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课堂。”一位军史专家说。

千山万水追寻你,我们都是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