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长征副刊丨随光影流动的经典旋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书毓 陈永赛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2-07-03 07:40:05

随光影流动的经典旋律

■刘书毓 陈永赛

1935年,由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风云儿女》上映。片中,由袁牧之扮演的诗人辛白华所写长诗《万里长城》中最后一节被选作电影主题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炮声隆隆的地道中,走上抗战前线的辛白华手持火把,与众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以昂扬的姿态向敌人冲去。伴随电影热映,《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大江南北,甚至超越电影本身,成为民族斗争的号角。新中国成立后,这首雄壮豪迈、富有革命气概的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红色经典歌曲,都是随着红色经典电影传遍中华大地的。那一段段旋律总能唤起中华儿女最真切的家国情怀。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1956年,《上甘岭》上映,片中,抗美援朝战场上,卫生员王兰一首《我的祖国》拨动了战士们的心弦。从家乡风景到锦绣山河,从思乡游子再至志愿军战士,家国情怀在一首歌中完美融合。这首歌也随该片成为赞美祖国、歌颂英雄的永恒经典,成为新中国电影插曲中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一。

1964年上映的《英雄儿女》同样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志愿军战士王成对着步话机大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他手握爆破筒冲向敌人的形象,屹立在观众记忆深处,而插曲《英雄赞歌》,更成为传唱不息的经典之作。片中,王芳唱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歌曲气势宏伟,深情激昂,她虽为纪念哥哥而唱,却讴歌了千千万万和王成一样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重章叠咏、荡气回肠,歌声与王成死守阵地、壮烈牺牲的场景相结合,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如果说《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所展现的是宏大历史中波澜壮阔的家国情怀,那么1956年上映的《铁道游击队》折射的则是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波光粼粼的微山湖面,退守小岛的游击队员们弹着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首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活泼欢快又不失激昂气势。

1963年上映的《红日》中,望着青山连绵、良田沃野千里的景色,一名妇女和着战士们的琴音情不自禁地吟唱:“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这首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唱出山东解放区人民对家乡的无尽热爱,体现出解放军战士保卫家乡的英雄气概,更唱出了解放区军民的鱼水深情。

在那个火红年代,“红色恋情”温婉含蓄。在1957年上映的《柳堡的故事》中,副班长李进与二妹子借歌抒情。“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二妹子被李进歌声打动。春意盎然,二妹子以“风向呀不定那个车难转哪,决心没有下呀怎么开言”,尽显少女羞涩。当李进随部队开拔,“这一去呀翻山又过海呀,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所幸战争胜利,李进重回苏北,与二妹子在歌声中重逢,《九九艳阳天》留下了这一纯净澄澈的爱情故事。

在帕米尔高原上也流传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1963年上映的《冰山上的来客》中,真古兰丹姆与阿米尔通过歌声相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二人隐忍的情意融于词中,含而不露、细腻感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电影拥有浓郁强烈的家国意识、昂扬乐观的精神气质、倾向鲜明的视听语言和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其中不少电影插曲也融入民歌风味。1961年上映的《洪湖赤卫队》插曲《洪湖水浪打浪》融合湖北民歌元素,风格绮丽明快。韩英望着千里洪湖荷塘唱出“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柔美中带有豪迈。再如1965年上映的《烈火中永生》中,蒋介石下野后,江姐同渣滓洞的难友们欢庆,插曲《拥军花鼓》便是通过热烈质朴陕北民歌呈现的,“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解呀放军”,传达出革命必胜信念。

总的看,这一时期,新中国电影插曲大气磅礴而不失活泼明快,承担叙事与表意双重功能,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7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闪闪的红星》上映,《映山红》《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3首插曲与人物相互呼应,烘托电影主题。影片先以铿锵有力的《红星歌》昭示柳溪乡红色政权的成立,通过儿童合唱的形式具有少年儿童天真的情趣。歌词中,每一句话都有“红星”,“红星是咱工农的心”也成为点睛之笔。冬子妈带着潘冬子躲进山洞,夜半时分,冬子拿出爸爸临行时送给他的红五星,抬头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唱起《映山红》,“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旋律与电影万山红遍的画面呼应,映山红丰富了歌曲的内涵。《红星照我去战斗》则慷慨而发,如同一首战斗檄文。3首歌曲有力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将表意与抒情有机结合,既具斗争性,也符合儿童题材的童趣与天真。

与潘冬子小英雄式的战斗情绪不同,同为儿童题材的影片《祖国的花朵》所展现的是新中国阳光照耀下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词作者乔羽乘小船以孩童视角感知世界,一气呵成写出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片中,孩子们泛舟北海公园,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尽情玩耍,稚嫩的童声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歌词与电影中孩子们悠悠然划桨的神态、小船儿推浪而行的憨态十分融和,轻快的歌声传达出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这种惬意与愉快,正是披荆斩棘的“潘冬子们”所期盼的。

改革开放后,革命战争题材电影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电影插曲亦更加情绪饱满、情感充沛,有效增添了影片的抒情性。

1979年上映的电影《啊!摇篮》中,罗桂田爷爷牺牲前,请孩子们为他唱首歌。“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呀……”在《爷爷为我打月饼》童声合唱中,罗爷爷面带微笑与世长辞。随着明快的童声,崇高的人性美展现在了银幕上。

同年,以“寻兄”为主线的电影《小花》上映。在繁茂的绒花树林深处,何翠姑为救身负重伤的解放军亲人艰难地抬着担架翻山越岭,在她被鲜血染红双膝、坚毅地咬着一缕头发的画面里,歌声骤然唱响,“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插曲《绒花》朴实真挚的情感、生动深刻的语意,凸显出何翠姑绒花树般坚韧、顽强的品格。片尾处何翠姑为救赵小花身负重伤,在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万语千言挂心头,妹愿随哥脚印走,脚印走;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的旋律中,兄妹情升华为战友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1984年,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上映。连长读到家信时,脑海中浮现出母亲和妻子,歌曲《再见吧 妈妈》伴奏响起,为画面增添了一丝分离感伤。

回望来路自慷慨,再赴征程气如虹。那些红色经典旋律早已与中华儿女血脉相连,阵阵回响经久不息。

图片制作:李 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