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记者走进中国船舶集团生产一线:赓续军工精神 为国创新担当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敏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2-09-23 07:02:02

记者走进中国船舶集团生产一线——

赓续军工精神 为国创新担当

■解放军报记者  刘敏

伴随我国第3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中国船舶集团”的名字,再一次在聚光灯下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前不久,该集团举办2022年国企开放日活动,记者走进了这个威名赫赫、打造众多国之重器的军工集团,一览其风貌。

渤海湾畔,某新型产品被施工铁架层层包裹。物料设备频繁出入,工作人员穿梭其间,产品施工进度正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

这里,便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渤船集团)。渤船集团始建于1954年,曾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造船厂”。60多年峥嵘岁月,渤船集团为我国国防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老船厂有新面貌,老车间也焕发新活力。智能制造装配与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上,一套套现代化设备有序经过一位位高级技师手中,电焊火花闪耀间,产品一次成型。机器人随之将其转运至下一道工序。

近年来,渤船集团大力推进工艺技术创新,推动“渤船制造”向“渤船智造”转变升级。遥想建厂之初,老一辈开创者筚路蓝缕。今天,崭新的生产线已经有了“机器人技师”。

此行的第二站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在企业文化展示中心,记者观览了大船集团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征程。

大船集团,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第一艘登陆艇、第一艘高速护卫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40多个型号,800多艘舰船,都是从这里驶向深蓝。战舰劈波斩浪,为万里海疆筑起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

走在“大船之魂”展厅中,看着一张张黑白照片逐渐变为彩色,记者的思绪也从历史穿越至今天。眼前,一幅壮阔的长卷徐徐展开——长卷之上镌刻的,不仅是大船集团从小船坞到大船厂的“华丽变身”,更是人民海军一步步由弱向强的伟大跨越。

除了海军舰艇的设计建造,在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领域,大船集团同样创造了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智能VLCC(超大型油轮)等产品都诞生于此。

头戴安全帽,沿着6层楼高的阶梯攀登而上,记者登上了大船集团建造的中国第二代翼型风帆VLCC。这是一艘节能环保型的“绿色船舶”。这艘大型原油船的左右两端各安装了两个白色风帆,如同船舶上的两双翅膀。据介绍,航行过程中,若将4个风帆全部升起,可以减少10%的燃油消耗。

变的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不变的是大国工匠对祖国的忠诚和军工精神的传承。

在渤船集团,记者见到了1972年出生的高级技师朱宇光。这位二次投身国防事业的退伍军人,在从零起步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以高中文化“啃”完了相关专业教材,全身心投入工作。几年里,他发明的小工装、小技改为公司节省大量资金,并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工期。

在从事海洋工程测试、海洋环境等研究的七六〇所,记者听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2018年8月20日,台风“温比亚”过境,停靠在码头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危急时刻,七六〇所17位工作人员奋力保护试验平台和值班人员的生命安全。黄群、宋月才、姜开斌3名同志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

当天的监控视频,记录了英雄军工人的“逆行”——身着救生衣,手拎加固绳,小跑着奔向码头,顶着狂风巨浪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

国无重器不强,人无精神不立。他们在国家财产面临巨大威胁的时候,用感天动地的壮举,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新时代英雄赞歌。

走进生产一线,观摩大国重器,聆听红色故事……几天的采访活动,记者对未来中华民族现代化造船事业,更加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