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走进雪域高原哨所,从四个视角感受这个冬天的别样温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国涛 张宇毫 张照杰 王圣尧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2-12-05 07:26:38

走上雪域高原,从四个视角观察冬季哨所——

云天寒哨暖流涌动

编者按

从北京到拉萨,3000多公里,乘飞机需要航行5个多小时。

从拉萨到西藏山南某边防团,数百公里,开车有时要走3天。

从山下的连队到无名湖哨所,直线距离5公里,每次上哨送物资,战士都要攀爬3个多小时。

年终岁尾,无名湖哨所迎来大雪封山的寒冷冬季。对于驻哨的官兵来说,这是一段孤寂漫长的日子,长达半年的风雪将一切阻隔在山外,雪山环抱中的哨所似乎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远方。

新时代十年,边防变化日新月异。路通了,灯亮了,哨楼更暖,信号更广……在被风雪阻隔的山的这边,在靠近祖国边防线的偏僻之地,昔日的雪海孤哨如今换了新颜。正如一位边防战士所说:“所谓遥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地理上的遥远与寒冷难以改变,但恰恰也是因为这种远与寒,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感觉到春天的温暖。”

边关不远,雪山不寒。边防官兵的“心”,永远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挺立在风雪哨位上,他们身后的万家灯火与头顶的星光渐渐融为一体,化为一片璀璨。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雪域高原哨所,感受这个冬天的别样的温暖。

视角一 雪山有路 方位 无名湖哨所

“团圆路”:穿越风雪来相聚

通往无名湖哨所的路。

奔向远方的哨所,她跋山涉水,一路追寻——梦里这一幕,令卯建敏泪湿枕巾。

卯建敏的未婚夫叫张鹏威,是西藏军区无名湖哨所二级上士。去年至今,哨所任务繁重,张鹏威2次推迟了婚期。雪花飞舞,一年又要过去,张鹏威向爱人许诺:相聚在这个春节。

“大雪封山,能否如愿?”卯建敏的担忧不无道理。对于这座矗立云端的哨所,她早就在关注。无名湖海拔4520米,四季风雪不断,每年大雪封山达半年之久。和张鹏威相恋之初,卯建敏就听说这么一句“顺口溜”:“旺东的雾,无名湖的路,边防官兵云端住。”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旺东雾大,无名湖路难走。她还听张鹏威在电话里说,哨所建成至今,冬季来到无名湖探亲的军嫂,5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2019年底,张鹏威有过一次“被困无名湖”的遭遇。一场暴雪不期而至,通向外界海拔5000米的山口被积雪覆盖。手里攥着已批复的休假报告,他只得望雪兴叹。

一等数日。雪后天气转好,经请示团里同意,张鹏威和中士熊成雪中同行,从一条羊肠小道绕山而出,这才踏上了归家旅途。

大雪阻路,团圆不易——并非只有驻哨的军人品尝过这种酸涩。

那一年春节前夕,军嫂冷冬梅千里迢迢到无名湖探亲,被大雪拦在半路上。她的丈夫、一级上士周添保,赶紧向上级报告。团队出动装载机,推通10余公里的雪道,夫妻俩才得以团圆。

冷冬梅是无名湖在冬季迎来的第一位军嫂。那个春节,她在哨所度过了一个真正的团圆年。今年进入11月,风雪袭来,海拔5000米的山口再次被封。“你还下得了山吗?”面对卯建敏的担心,这次张鹏威肯定地告诉她:“我一定会如期返家,你不用担心。”

问君归期必有期。原来,就在今年夏天,无名湖环线公路开通,彻底结束了哨所大雪封山的历史。回家探亲的报告很快得到上级批准。坐在大客车上,望着车窗外的雪山,想象着这条向远方延伸的公路连接着家乡和爱人,张鹏威心里暖意融融。

无名湖哨所临山壁而建,官兵徒步登哨颇为艰难。张鹏威记忆中,几支施工队前来勘探都“摇头折返”。2020年在各级协调推进下,大型工程机械崖壁凿路,机器轰鸣响彻雪海云天。

经过2年多建设,无名湖哨所官兵的“团圆路”终于打通了。“下一步,天路环线还将铺成柏油路,哨所官兵出行将更加便捷。”听着张鹏威的介绍,卯建敏已经开始了她的憧憬——那天边的无名湖哨所,一定会和她在不久的将来相见。

视角二 绿色餐桌 方位 国色芒色哨所

“梦工厂”:绿色蔬菜扎了根

哨所官兵种植的水培蔬菜郁郁葱葱。

国色芒色哨所有个“梦工厂”。车还没到哨所,记者就听到了这个新名词。同行的哨所官兵解释说:“这是一个播种希望的‘梦工厂’。”

屋外冰天雪地,“梦工厂”什么样?哨长杨再军故意卖起关子:“走,看看就知道了。”

上等兵贾耀鹏是哨所新任种植员。他说,初到哨所,原以为眼前只能望到一望无际的白色。没想到的是,第一顿午餐就看到了绿,餐桌上的火锅冒着热气,两盘诱人的绿色蔬菜被端了上来。吃上一口涮好的万年青,新鲜感冲击着味觉……这个从小在内蒙古长大的小伙子,体会到了别样的满足。

一边说着,贾耀鹏一边带记者走进哨所旁的“集装箱方舱”。方舱里春意盎然,空心菜、小白菜等绿叶菜,被精心栽种在水培营养液中,一棵棵长势良好。

2019年哨所建成这座方舱,谁也没想到雪山哨所能种活10多种蔬菜。两年多来,贾耀鹏和战友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菜苗,在这个“方寸天地”之中,用汗水换来了丰收,一个个绿色的梦想在这里放飞。这里,也就成了官兵口中的“梦工厂”。

“自己种菜自己收,‘梦工厂’的蔬菜很‘治愈’!”杨再军说。

记者浏览“哨所日志”发现这样的记录:全年有200余天被大雾笼罩,土壤容易滋生真菌,加之天气严寒,哨所驻地很难种活蔬菜。哨所还流传着“扛着菜地追阳光”的故事——

许多年前,哨所官兵买来菜种栽种在废弃弹药箱中,趁着太阳露脸的间隙,追着让这些“宝贝”沐浴阳光。

弹药箱里种出来的那点菜,看都看不够,怎么舍得吃?冬季吃菜,只能靠官兵们轮流到山下连队“背菜”。二级上士李进回忆,连队驻地与哨所直线距离5公里,单程却要攀登2个多小时。2017年夏天,山上滚落的巨石堵住了官兵的“背菜路”,时任哨长高贵鸿带着2名战友,艰难绕行小路,直到天黑才把鲜菜背进哨所。

种活菜,就这样成了一茬茬哨所官兵的心愿。2019年9月,上级邀请种植专家对哨所的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进行考察论证,成功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建设新型“植物工厂”,让昔日梦想成为现实。

也是在那一年,经过“竞聘”,哨所下士徐海金成了首任“种植员”,派往南京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他掌握了光线强度调节、营养液浓度调配、方舱温度控制等技术,回到哨所大显身手,种活第一茬蔬菜。

有了第一茬,就会有第二茬,徐海金的种菜技术出名了,他从哨所调到了连队,又从连队调到了团里,当起了“种植教员”。“梦工厂”也在更多哨所落户,放飞更多绿色的梦想……

视角三 冬季色彩 方位 岗拉哨所

“阳光棚”:花开花落花常在

巡逻归来,战士在宿舍休息。

寒冷的冬天,岗拉哨所的君子兰开了。

手机屏幕上,千里之外的老兵汪泽昆,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张照片。同一时刻,岗拉哨所一片冰天雪地,走下值班岗位的下士张浩斌正对着手机,迫不及待地向汪泽昆报告这一消息。

有花为伴,守哨的岁月多了几许颜色。今年9月服役期满,汪泽昆选择脱下军装、返回大学继续完成学业。挥手道别之际,这位大学生士兵向同年兵张浩斌千叮万嘱:哨所的花要照顾好……

退伍离队,除了朝夕相处的战友,让汪泽昆牵挂的就是哨所的“盆栽”了。当年穿上军装,老兵把“雪山花开”的重任交到汪泽昆手上,他怎能忘记?

“岗拉”藏语意为:高大的雪山。哨点海拔4820米,是西藏山南军分区海拔最高的驻兵点。这里风大,哨所周围只有石头,寸草不生。夏天巡逻归来,汪泽昆惊喜发现,山下石缝里开着一簇黄花。

挖出小黄花,放在怀里,他把花带回了哨所。

岗拉的风雪没有一丝柔情。那晚,官兵睡得正酣,只听“哗”的一声,铁皮房顶“开了天窗”,睡在上铺的战士辛国惊醒了,簌簌雪片落在他的额头。

官兵们披衣而起,打着手电,在距哨楼约40米的地方找到“不翼而飞”的铁皮顶,大伙儿折腾到半夜才修好房顶。那一夜,官兵们伤心了——大家移栽的“盆栽”都被冻死了。

“花开花落花常在”——这是哨所官兵的最大心愿。汪泽昆没想到,他会成为那个留住春天的人。在他的建议下,第一批“盆栽”从山下连队带上哨所。这些绿植中,格桑花最受官兵喜爱。但美好的事物总是金贵,一夜风雪突袭,“花仙子”都被冻蔫了。

这可把汪泽昆心疼坏了。他把烤火炉抬到花盆旁边;休息时在网上浏览、翻阅书籍,熟悉花的生长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官兵精心繁育下,格桑花终于开枝散叶,落户哨所。

之后,汪泽昆又在网上购买了4袋矢车菊种子,卖家承诺的“四季开花、撒土就活”让他兴奋极了,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花海的梦。

矢车菊嫩芽也顺利地破土而出。这个消息被团领导知道了,一个月后,“阳光棚”在哨所投入建设。打那以后,官兵在训练巡逻之余,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大家都说:“阳光棚,可以为心情遮风挡雪。”

今年初,团里为哨所装配新式集装箱板房,君子兰、七叶莲、龙须树、金边吊兰、文竹等这些以往在高原鲜见的绿植,相继在哨所落户。一簇簇花儿、一棵棵绿植,映照着窗外的风雪,成为了一道新景观。

受汪泽昆影响,张浩斌也加入“护花使者”行列。哨所土壤不肥沃,他便借下山之机,蚂蚁搬家似的从连队背回土壤。入冬前的一场大雪,让张浩斌惊出一身冷汗。风雪狂舞,眼看积雪越来越厚,就要压塌棚顶,张浩斌见状连忙冲进阳光棚,将盆栽一一搬进宿舍。

得知张浩斌的细心,汪泽昆连连点赞。“等你再回哨所时,一定让你看到梦里的花海。”手机屏幕上,张浩斌的脸上溢满幸福。

视角四 供暖保障 方位 肖观察哨

“小太阳”:暖到官兵心坎上

哨所战士维护保养新型太阳能供暖系统。

大雪初霁,西藏军区肖观察哨官兵有的刚刚巡逻归来。利用饭前时间,中士殷思远走进室内训练场,在跑步机上开始锻炼,不一会儿额头上就溢出了汗珠。他干脆把外套一脱,穿着体能训练长袖衫继续奔跑。

电话铃声响起,镜头那边,母亲的面容和蔼可亲。见儿子穿得单薄,殷妈妈关切地问:“哨所冷不冷?运动之后要当心,别感冒着凉。”

“冬天哨所屋里很暖和。”殷思远边说边调整手机摄像头,给母亲展示上级新配发的壁挂式电暖炉。

观察哨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上,长年风雪肆虐。建哨之初,老一代守哨人艰苦创业。1995年冬天,时任连长杨子进带领7名官兵背运物资,遭遇暴风雪,战士崔伟、隆元友、钱宇滑落山谷,身躯化作皑皑雪山。

戍边12载,二级上士贺新对哨所昔日的苦寒记忆犹新:每逢11月至翌年5月,哨所天寒地冻、呵气成冰,夜晚盖上3床被子,也觉得冷。

2020年夏天,上级派工作组到哨所勘察。几番考证后,决定采用新型太阳能供暖系统为官兵冬季供暖。

有了“小太阳”,哨所房间冬天温暖得像春天。历时3个月工程建设,当年大雪封山前,新型太阳能供暖系统正式落户哨所,两个60立方米的蓄水罐轻松满足全连供暖洗澡,官兵形容道:“供暖系统装了定位仪,如同‘向日葵’,可自动跟踪太阳方位,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遇雨雪天气,还能自动翻转,避免积雪结冰。”

前不久,党的二十大代表、团政委何正海来到哨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讨论交流环节,官兵们结合强军十年变化畅所欲言。“新型巡逻服不仅防水,还轻便保暖能吸汗”“供暖系统节能环保,能为哨所提供全时服务”“‘科技+’跑出保障加速度,守哨官兵暖到心坎上”……

哨长田间谈起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今年年初哨所遭遇罕见暴风雪,深夜,积雪压断了电话线。“越是恶劣天气越容易出特情,与上级的通信联络一刻也不能断!”田哨长带着中士陆意、李陕云立即出门检修。风雪太大,他们只能沿着电话线一点点匍匐前进。修复断点“爬”回哨所后,他们的衣服裤子已经上冻,作战靴根本脱不下来。“幸亏哨所里很温暖,战友们迅速为我们做保温处理,才避免了冻伤的发生。”

“冬天上哨,战士们最关注的就是保暖与供氧。”接着哨长的话,殷思远如数家珍说起哨所变化,观察哨虽小,却配齐了罐装氧、便携式吸氧仪等,不但巡逻执勤时可以随时补氧,巡逻归来也可以舒舒服服地吸上一会儿氧气,既缓解疲劳,更养精蓄锐。这些年,哨所再也没有官兵患过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

本组稿件由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李国涛、通讯员张宇毫、张照杰、王圣尧采写。

本版照片由哨所官兵提供

官兵在哨所绿植旁读书。

风雪过后,积雪被战士们砌成雪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