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基地任务分队创新经常性思想工作——
巧设案例,激活教育课堂
■徐晨桐 陈阳
“今天,我们通过案例研讨的方式组织集中教育,现在以班为小组对小明的行为进行挑错,准备时间5分钟。”前不久,笔者到空军某基地任务分队采访期间,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课。授课一开始,在场官兵就收到了一份教育提纲。说是提纲,其实只是一张A4纸,其上打印着一个案例——《小明的探亲休假之旅》。
这个不到400字的小故事,让课堂氛围骤然活跃起来。只见授课教员话音刚落,官兵们立即对照案例逐字逐句分析,生怕有所遗漏。一时间,有人讨论交流,有人奋笔疾书,课堂上好不热闹。
“准备时间到,每个小组推举1名代表进行发言!”5分钟很快过去,通信连下士杨亚宁首先登台发言:“小明作为连队战士,直接找教导员请假,存在越级请假行为;与地方人员聚会期间谈论部队工作内容,违反保密规定;过量饮酒、酒后驾车,严重违规违纪违法。”接着,中士章欧逸上台补充:“小明不应把穿军装的合影发至同学群,在网上暴露军人身份,也不能着军装在营业场所饮酒……”
“这是我们创新经常性思想工作方式方法,推行的案例研讨式教育。”该分队领导告诉笔者,以往开展类似教育,很多时候采取“我说你听”“大水漫灌”的模式,教育感染力不强,官兵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情况,他们推行案例研讨式教育,成立案例制作小组,对照条令法规,巧妙设置故事情节,将问题集中在主人公小明身上,并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对官兵进行展示,推动课堂从“理论讲解”向“问题探究”模式转变,激发官兵学习兴趣。
说话间,又有3名小组代表轮流上台发言,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被一一指出。这时,授课教员接过话头,随机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提问:“禁酒令的内容是什么?酒驾和醉驾的标准是什么……”原来,为了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现场还设置了质询环节,检验官兵们的知识储备和法规掌握情况。
质询环节结束后,授课教员揭晓教育案例中存在问题的参考答案,进一步帮助官兵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笔者看到,授课结束后,不少官兵仍然意犹未尽地讨论着案例内容。一级上士陈路华说:“这样的教育形式互动性、感染力强,很容易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