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
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
【一线镜头】
每逢毕业季,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就业指导教师仲天琳,都比平常更忙碌一些。手机上不时收到有求职意向学生的信息,很多学生的求职困惑、简历修改、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等待她一一解答。
在北京科技大学,每个学院都设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可通过就业服务平台预约一对一咨询,得到就业指导教师的个性化辅导。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张晓龙即将进入一家钢铁企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在去年9月初,他投出的求职简历回复寥寥。在学院就业指导教师一对一帮助下,他完善了简历:盘点科研项目、突出学生工作亮点、多方面展示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经过修改的简历再次投出,回复率明显提高。
在北京科技大学,职业发展教育贯穿教学全程。从大一到大四,每名学生都需要完成一门贯穿4年的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家长。学校还面向有明确就业需求的家庭,举行“线上家长会”,向家长解读子女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势等问题。
企业实习经历,也给学生提供宽广的成长空间。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付泽益是其中的受益者。她曾在专业相关的3家企业实习积累经验。在求职期间,丰富的实习经历、清晰的个人定位与行业认知帮她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橄榄枝”。
(王 普)
【相关链接】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是教育系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毕业生明确职业意向、提早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简历门诊”、线上面试间、直播就业招聘会……各地高校不断推出创新形式,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近年来,教育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持续推出“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设立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主题。各高校也将就业教育作为教学重要内容,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教育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各地各高校还按照教育部要求,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宏志助航计划”培训项目,推动项目覆盖更多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