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
天地间唱响英雄战歌
■宋美洋 于 健
孙占元使用的DP式轻机枪(上)。 张积慧击落的F-86战斗机上的航用机枪(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了两挺承载着厚重记忆的机枪。一挺是“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使用的苏联造捷格加廖夫DP式7.62毫米口径轻机枪,另一挺是“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张积慧击落美“空中王牌”驾驶员乔治·安德鲁·戴维斯所驾驶的F-86战斗机后,缴获的航用机枪。这两挺机枪,前者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英勇对敌作战的武器,后者是志愿军不怕牺牲、力克强敌的历史见证。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的3个连和2个排,在炮兵的支援下分4路展开反击,其中7连2排排长孙占元带领突击排攻占597.9高地2号阵地。他亲自带领1个班开辟道路,组织爆破,炸毁敌人2个火力点,歼敌80余人。孙占元在双腿被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用机枪掩护战友。最终子弹耗尽,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阵地的敌军同归于尽。
这场战斗中,孙占元使用的机枪就是DP式轻机枪。该枪弹盘呈圆形,且射击时会转动,苏联军队给它取了“唱片机”的别称,而志愿军更喜欢叫它“转盘机枪”。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根据中苏两国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了DP式轻机枪等。从开始配发志愿军到上甘岭战役,该型机枪不到两年已成为志愿军获得持续火力的重要支撑。
把硝烟当养料,把炮火当老师,把敌人当教材,很多志愿军官兵都在通过这种途径快速成长。坚守614高地时,志愿军第42军某部副班长关崇贵,用布伦轻机枪击落了美军一架战斗机,开创了用轻武器击落敌机的先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F-86战斗机上的航用机枪,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志愿军官兵如何边打边建、边战边学、愈战愈勇、越学越强。
1952年2月10日,美国空军第4联队334中队中队长乔治·安德鲁·戴维斯带领18架F-86战斗机为战斗轰炸机护航,志愿军空军第4师12团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率6架米格-15战斗机迎击美机,同8架F-86战斗机展开激战。最终,张积慧在僚机紧密配合下,击落了戴维斯的F-86战斗机,也因此缴获了敌机搭载的柯尔特-勃朗宁AN/M-3型12.7毫米口径航空机枪。当时张积慧的总飞行时间只有100多个小时,但靠着一次次实战经验的积累,他迅速成长为志愿军的“空中英雄”。志愿军总部授予张积慧“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记特等功。
志愿军入朝作战前,美国已在朝鲜战场投入1100多架飞机;而此时,人民空军刚组建不久。入朝参战时,人民空军的飞行员大都只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飞行训练。一个月内,英勇的志愿军空军屡屡与强敌“空中拼刺刀”,开辟出令对手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孙占元、张积慧只是众多边战边学、愈战愈勇志愿军官兵的代表,无数志愿军官兵的事迹汇成了一幅幅宏大的战斗画卷。如1950年11月的云山战斗中,志愿军机枪手充分利用地形,击退敌军多次反扑,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又如1950年11月的清川江战斗中,志愿军在制高点和要道上布置机枪压制敌军,成功阻止了“联合国军”南下。
今日再回首,一件件陈列的武器装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唱响英雄战歌的同时,也记录着一条真理:一支有着学习热情、学习目光、学习能力的军队,是一支能够迸发出惊人力量、不可战胜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