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犹记先烈血
■宋海峰 王 倩
赣南崇义县思顺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指挥员王尔琢的牺牲之地。在王尔琢牺牲95周年之际,我们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路,来到位于思顺圩背虎形岭的王尔琢烈士陵园,深切缅怀王尔琢烈士。
“智勇双全震赣湘,为除叛逆以身戕。时逾半纪临君墓,如见英姿焕大荒。”凝望着上世纪80年代,萧克在王尔琢烈士墓扫墓、凭吊时,含泪写下的《谒王尔琢墓》一诗,英烈志士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犹如电影闪回般一一呈现在眼前。
历史不会忘记,百年前的中国,硝烟弥漫,斑斑血泪,遍体伤痕。军阀横行,列强争乱,九州魔怪猖狂……1922年春,党领导长沙人民开展了反对军阀统治、资本家压榨工人的斗争。
透过历史的风云,我们仿佛看见了在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王尔琢,参加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的场景。他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抗议军阀的暴行。我仿佛听到了王尔琢的奋力疾呼:劳苦大众穷困潦倒,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实业救国这条路走不通;要实现劳苦大众彻底的解放,唯有从军,才能推翻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4年5月,王尔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投笔从戎走上革命征途。在军校学习期间,王尔琢思想倾向进步,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同年秋,在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培养和介绍下,王尔琢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的巨浪中。入党后,王尔琢坚定地表示:愿把五尺之躯交给党,跟党铲除天下不平,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
在王尔琢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敬读碑文: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王尔琢留校连续担任第二期、第三期学生队分队长和党代表。1925年1月,担任国民革命军营长的王尔琢,参加了平息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显示了极强的军事能力。1926年夏,他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第9师第26团党代表……
致书慈父母,泪落沾衣裳。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动情读起王尔琢家书:父母大人,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能见上一面,心中定会十分难受……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默念烈士家书,令人泪目。信中提到的凤翠,是他的妻子郑凤翠。王尔琢在家乡湖南省石门县磨市镇王官桥村与郑凤翠新婚方5个月,便离家别妻赴黄埔军校就读。1927年5月,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后,写信约妻女到武汉团聚,却因形势的变化而错过了团圆。心怀歉疚的王尔琢,给父母写去了这封家书。
我们一边默念,一边深深思索,在国运飘摇、民族危亡之际,王尔琢缘何以鲜血和生命作出承诺与担当?答案就是,致力于工农解放和民族独立,是王尔琢始终不渝的信仰。他将一个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共产党人形象,定格在天地间、铭刻在人们心中。
信仰在奋斗中淬火。在革命处于低潮的艰苦岁月,王尔琢与无数的革命先驱一道挺身而出,立志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开辟一条光明的路。
石破天惊第一枪打响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4军第25师第74团参谋长的王尔琢,颈戴红领带,臂扎白毛巾,率部打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弹。在八一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后的三河坝战斗中,王尔琢以“勇气先登势无敌”的胆魄,率部阻击敌人,完成了掩护部队安全转移的任务。
三河坝战斗后,朱德率领八一起义军余部抵达广东饶平以北的茂芝村时,得知八一起义军在潮汕已经失败。消息传来,部队军心涣散,士无斗志。在这危急关头,王尔琢坚决支持朱德提出的“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否定了“解散队伍,各奔前程”的意见。
八一起义军余部到达赣南后,部队虽然摆脱了国民党军大部队的追击,但仍然受到地方武装和土匪的袭击,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部队军心涣散。行军途中,天天都有人离开,只要遇到岔道,军官、士兵就三三两两地往岔路上走。
时任连指导员的杨至成上将用“孤军”和“二无”形容当时困难的局面:“每个人都考虑着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这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军,应当怎么办?该走到哪里去?”
“天下之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在朱德召开的排以上军官会议上,王尔琢坚决支持朱德提出的对部队进行思想整顿、组织整编和军事整训的决策,对开展“赣南三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初心,跳动在王尔琢的坚定信仰中。在天心圩整顿大会上,朱德、陈毅讲话后,王尔琢蓄发明志:“从今天开始,我蓄起胡须,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这一幕深深印刻在全军将士心中,官兵们在感奋与共鸣中,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大浪淘沙,狂风吹金,经受的是磨难,吹走的是浮尘,留下的是瑰宝。
湘南起义后,转战上井冈。1928年4月,朱德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两军会师后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王尔琢任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成为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员骁将,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和红军的发展立下了殊勋。
悠悠岁月散不去历史烽烟。位于永新县七溪岭脚下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的碑文,镌刻着一段永存史册的历史记忆。
龙源口战斗一打响,老七溪岭制高点百步墩就被敌人抢先占领,战况对红军非常不利。在这危急时刻,王尔琢当机立断,组成若干个勇猛冲锋集群,向敌人发起猛攻,终于将百步墩拿下。接着,王尔琢率部与兄弟部队一道四面夹击敌军,全歼敌第27团,继而又先后打垮赣军第9军第27师杨如轩、第26师杨汉生等敌军,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的“进剿”。边界群众在龙源口大捷后还流传一首歌谣:“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王尔琢以出色的军事才干,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取得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二、三、四次大规模“进剿”。
沿着先烈的足迹,我们缓步行走在王尔琢牺牲地思顺圩街道上,耳畔回想起何长工晚年的叹息:在“八月失败”中,王尔琢的牺牲是最令人痛心的一个大损失。
《何长工传》记载,在红28团从湘南桂东重返井冈山的途中,二营营长袁崇全煽动一个步兵连和一个机炮连逃跑,妄图叛变。王尔琢和红28团党代表何长工闻讯后,立即带领一营和教导队300多人,一直追到思顺圩。天还未亮,看到前面有所房子,王尔琢大声喊起来:“我是你们团长王尔琢,我同党代表接你们来了!”这时,袁崇全从屋子里开了枪,王尔琢当场中弹牺牲。
“崇义追叛徒,桂花落地黄。英年二十五,天地为悲伤。”1928年8月25日,叛徒的罪恶枪声和烈士的鲜血催醒了两个连的官兵,觉悟过来的战士们抬起王尔琢的尸体,痛心疾首地回到红28团。在官兵的抽泣声中,毛泽东、朱德、陈毅站在王尔琢遗体前肃立默哀。
舒云卷秋,远山静默。凝望着王尔琢墓碑上镌刻的当年毛泽东写下的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我们不禁感叹,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追求真理以身许国、浴血奋战,铸成今日中国之富强基底。
初心因践行而永恒,使命因担当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