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
■邓一非 朱锋
●廉洁自律的高标准,源自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大公无私的党性觉悟,源自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高度自觉
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一文中,习主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追求健康情趣,不断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这一重要论述,对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廉洁自律的高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实现途径。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应当成为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的自觉追求、清廉自守的品德修为、永葆本色的人生课题。
“公生明,廉生威。”廉洁自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美德,更是我们党始终坚守的道德行为准则,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处世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习主席在不同场合提到多个廉洁自律的榜样:有“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有“两袖清风来去”“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焦裕禄,有“一辈子为民造福,一辈子克己奉公”的杨善洲……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我们树立起向廉洁自律高标准看齐的榜样。这充分表明,廉洁自律的高标准,源自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大公无私的党性觉悟,源自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高度自觉。
廉洁自律,是一种情怀和境界,也是一种责任和考验。习主席强调:“一个人的清正廉明,从根本上讲不能完全靠外部约束,而要靠自觉自律。”并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旦生活上不检点,很快就可能成为被‘围猎’的对象”。现实中查处的腐败案件深刻警示我们,一些人之所以在金钱和利益诱惑面前迷失自我,走上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不归路,往往起因于廉洁自律不过关。事实证明,党员领导干部追求廉洁自律的高标准,是政治生命的“护身符”、净化灵魂的“除尘器”、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只有不断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严守党纪国法,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纯洁,激发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确保人生立得正、行得稳、走得远。
道德高尚是清正廉洁的基础,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从根本上讲,追求廉洁自律的高标准,是一个以德养廉、以廉润德的过程,是一个以自身廉确保自身硬的过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只有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才能使追求廉洁自律的高标准成为内在自觉。要修好为政之德,做到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从中获得辨别是非、廓清迷雾的政治智慧,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做到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干净干事、廉洁用权的底气;做到严私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把住戒贪止欲、洁身自好的关口。要提升道德境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先进模范为镜,以反面典型为鉴,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习主席强调,“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王进喜把上级配给自己使用的吉普车当成钻井大队的公用车,从不公车私用;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管理打交道,却从不占公家一寸木材的便宜;杨业功在领导岗位上每年经手上亿元经费,他坚持“花好每个铜板”,做到问心无愧。这些优秀共产党员能够做到清廉一生、奉献一生,根本原因在于有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把廉洁自律的高标准内化于心,才能自觉在拒腐防变等问题上做到严要求。要勤掸“思想尘”,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审视自己,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不让污浊之气浸染心灵、扭曲灵魂;多思“贪欲害”,始终心存敬畏,克服侥幸心理,祛除内心贪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常破“心中贼”,不存非分之想,破除私心杂念,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努力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习主席指出,“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有两个古代清官的故事曾在习主席重要讲话中被提及:一个是唐朝宰相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认为“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必定胃口越来越大”;一个是清朝名臣张伯行,他“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这是防微杜渐、清廉自守的历史镜鉴。“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廉洁自律是高标准和守底线的内在统一,要清醒认识到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认识到一个人蜕化变质往往是从生活细节自律不严开始的,从点滴做起增强自制力,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要看到“腐蚀”“围猎”的风险无处不在,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防止踩上“地雷”、掉进“陷阱”,始终做到守牢底线、拒腐蚀永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