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关爱”变“狭隘”
■陈凯 何飞
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官兵个性较强,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老兵们有所不同,如何引导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请看第72集团军某旅创新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段经历——
一天晚上,第72集团军某旅某连班长张超祥敲开了指导员的房门。“现在的兵真是太娇气了。”还没等指导员开口询问,他就倒起了“苦水”。
列兵余锐成平时训练扎实,工作认真,他刚来班里时,张超祥是打心底里喜欢。可日子久了,余锐成的某些习惯让张超祥越发看不惯——晚上睡前,总要“保养”一番。
余锐成是大学生士兵,时尚、新潮、有个性一直是他的标签。近期,旅队刚刚结束濒海训练,不少同志都被晒黑甚至晒伤,余锐成睡前便总要拿出些瓶瓶罐罐涂抹“护肤”。这样的做法在张超祥看来无疑是娇气的表现——当兵日晒雨淋、摸爬滚打天经地义,黝黑的皮肤才更有兵味。
张超祥对余锐成的期待很高,希望他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骨干、一名测地尖兵。因为这事,他私底下找余锐成谈过几次,但对方依旧我行我素。张超祥很着急,这天晚上没忍住脾气,公开批评了余锐成。余锐成个性要强,挨了批评后躺在床上一言不发。无奈之下,张超祥这才找到指导员,希望帮他“指点迷津”。
指导员找来余锐成,让他谈谈自己对“护肤”的看法。“完成工作任务我从不打折扣,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训练场上也很刻苦,擦点护肤霜而已,又不影响别人,班长为什么仅凭这一点就说我‘娇气’呢?”虽然懂得班长的良苦用心,但余锐成并不赞同班长的看法。
指导员知道,其实不只是余锐成,在不少班长骨干的眼中,许多新战士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列兵任东海出了名的性子直,以至于不少骨干都认为他“不懂事”。有一次,军士曹晶着急出车,打饭时插了队,排在后面的任东海立即让他站到队尾,弄得曹晶很是下不来台。
上等兵张吉脑子活、点子多,考核比武中总会冒出些剑走偏锋的大胆想法,这让部分老兵觉得他“心思没用在正道上”。虽然在一次重要考核中,他的建议让连队成绩大幅提升,但老兵们心里还是疙疙瘩瘩的,并不完全服气。
在老骨干看来,这些“有想法”的年轻士兵也许显得有些“刺头”,但在指导员眼中并非如此。透过这些事情,他看到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班长骨干对战士的爱热烈而直接,打心底里希望战士们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练精军事技能,学会待人接物,得到连队认可,这本是好意;而在战士们看来,这些指导帮带却是这样那样的“看不惯”,年轻战士希望能够坚持自我、保持个性,所以才会常常在工作生活中与班长们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们的“特立独行”其实并无恶意。
通过更进一步的调查,指导员看到了越来越多类似的事例,这让他深刻感受到,老一代的班长骨干更注重集体观念,新入伍的战士则更愿意彰显个性、追求自我。这本无好坏对错之分,更多的是时代发展使然。但无论外化的表现差异如何,他们的核心导向没有变:工作上同样认真,训练中同样刻苦,内心里同样追求荣誉,行动时同样敢于拼搏。所以,大可不必用过去的观念给现在的官兵“贴上标签”,这样很容易让原本的“关爱”变成战士们眼中的“狭隘”。
基于这种情况,指导员为每名班长骨干设计了一张知兵卡。小小的卡片上,不仅囊括了战士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发展目标,还附上他们关注的网站、热爱的运动、喜欢的图书等。通过定期更新卡片内容,帮助班长骨干增进沟通了解、矫正认识偏差。此外,他还鼓励班长骨干落实“同加群、同关注、同评论、同语言、同娱乐”的网络生活新“五同”,主动掌握“网言网语”“热点热词”,让班长骨干和年轻战士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班里班外敞开心扉。
“班长有挺长一段时间没批评我了,感觉他越来越懂我。”上等兵王泽在校期间成绩较好,在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手工制品,来到部队后他依然乐此不疲。起初,他的班长张超对此有些意见,觉得他不务正业。但经过一番观察,张超发现只要有任务,王泽就能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全身心投入,便不再多说。王泽也在部队生活中逐渐意识到,休息时间不应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个人爱好里,要用好宝贵时间做更多有益于集体的事。现在,王泽已经成为连队的板报能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面对新生代官兵的鲜明特点,我们应该先去了解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关爱他们;只有达到心灵上的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做到知兵爱兵。”几名战士的故事引发了该旅带兵人的深思。前不久,在该旅组织的“带兵人大讲堂”活动中,该连指导员围绕“用发展的眼光看当下的官兵”这一主题与全旅营连主官作了交流,获得大家的点赞。
编余小议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一样”的官兵
■徐雯
对于军人应该有的样子,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画像——黝黑的皮肤、健硕的身材、坚毅的眼神……但随着新生代官兵涌入军营,一些传统观念和审美标准受到冲击,部分年轻战士对“军人之美”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过往交流中,编者发现,相比于外貌上的描绘,年轻官兵对军人需要具备的品质更加关注,“吃苦耐劳”“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等仍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汇。但在这个“大前提”下,他们对一些细节和无伤大雅的问题,却与老兵们的认识有较大不同。
比如稿件中提到的“护肤”问题。在老兵看来,这种做法有些“刺眼”,但在部分年轻官兵眼中,这只是个人生活习惯,并不会影响他们在训练场上的表现,更不意味着“娇气”。
还有如何看待“吃苦”。对于大部分老兵来说,当兵就是要能吃苦,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而在一些年轻官兵看来,有的苦吃得无怨无悔,有的苦却是“大可不必”。比如海训,明明需要防止晒伤,却非要脱掉上衣接受烈日炙烤,结果造成皮肤脱落、感染病菌,导致非战斗减员。再比如,过去戍守边防生活艰苦,现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官兵们用上了护肤品、戴上了护目镜,不用再受风吹日晒之苦,这恰恰是对他们的关心关爱,与“娇气”扯不上一点关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环境在改变,带兵人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不一样”的官兵。这里所说的“发展的眼光”,不只是要对年轻官兵包容信任,带兵人也要不断“发展”自己,更新观念、创新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善于把握当代官兵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多站在年轻官兵的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