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不足 找差距 明方向
——“让主题教育在基层见行见效”系列谈之四
■董 晟
插图:周 洁
●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有什么问题就发力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展主题教育的关键。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主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突出问题导向,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业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处于工作最前沿、落实最末端,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不符合初心使命的问题找出来、解决好,把全部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上来,不断闯出新天地、创造新业绩,主题教育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对问题遮遮掩掩、躲躲闪闪,不敢跟问题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小问题就会变成“老大难”,当下简单问题就会拖成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要充分借鉴和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经验成果,突出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奔着问题去、揪着问题改,在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中展现担当作为,既要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根子问题,又要用力解决官兵最关心最揪心的现实问题,更要全力解决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让主题教育在基层有力有序、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足是否查得深、差距是否找得全、方向是否把得准,选择一个好的参照系至关重要。参照系找准了,问题就能找深刻、找到位;参照系找偏了,不仅找不到差距,还可能看不清自己,甚至把缺点当优点,把不足当满足,从而失去修正自我、革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正所谓“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很多优秀党员干部之所以党性觉悟高,就在于他们能始终以严的尺子衡量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参照系的选择标准定高,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深刻检视问题”作为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先进典型,对照“胜战之问”,勇于扪心自问、自曝家丑,敢于触及深层次问题、实质性问题,力戒大而化之、隔靴搔痒,力戒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深入查摆自身不足,全面查找工作短板,认真搞好检视反思,掸去思想上的灰尘,纠正行动上的偏差,做到见贤思齐、奋发进取。
习主席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要多用、常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助于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应当看到,当身边同志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及时拉拉袖子、提个醒,问题就可能止于萌芽;当问题严重时,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就可能收到悬崖勒马之效。小问题没提醒,大问题无批评,小病就会拖成大病,大病就会拖成不治之症。现实中,许多基层微腐败问题的发生,跟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得不经常、不严肃、不深入有一定关系。对待问题,有的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有的不以为意、一笑置之,有的掩耳盗铃、随波逐流,结果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只有大胆使用、经常使用,我们才能更好看清自己、看到问题,才能更好去疴除弊、防病治病。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批评使人进步”的观念,从党性出发,从事业出发,从实际出发,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筋见骨见灵魂,确保每个人都能及时辨是非于细微、止渐变于发端,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解决问题越彻底,主题教育就越深入。需要清醒把握的是,与肩负强军重任的时代要求相对照,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有的学风不纯不正不实,有的不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有的能力平庸、挑不起重担,有的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有的表态快、调门高、行动慢、落实差,还有的对党章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等。要让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要鼓足勇气、攻坚克难。恰如许世友将军所说的,“把问题看成战场上的敌人,敢跟问题拼刺刀,有了这个胆,问题就好解决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有什么问题就发力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硬起手腕立查立改、大刀阔斧即知即改、较真碰硬真改实改,锲而不舍改就改好,不回避、不拖延、不虚应,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官兵不满意不罢休,确保整改落地落实、问题见底清零,以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成效取信于官兵、推动部队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