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上的忠诚
■杨晓霖
从北京向西4000余公里,矗立着亘古未变的喀喇昆仑。这里,荒凉与生机并存,雄壮与广袤相间。
当然,它更是美的。
喀喇昆仑的美,源自自然的神迹。
褚褐色的山脉连绵,山巅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大小不一的湖泊点缀在冰峰雪岭之间。班公湖仿若镶嵌于高原之上的蓝宝石,爬上秋迪俭革拉俯瞰斯潘古尔湖,湖面上蒸腾起的烟霞缭绕不散,仿若仙境。
喀喇昆仑的美,源自人的伟力。
从“新藏线0公里”路牌的叶城县驶向喀喇昆仑腹地的阿里,我们的车沿着219国道一路前行,在高山上盘旋,在冻土上蜿蜒,翻越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达坂。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最难通行的公路之一。
我们驱车1000余公里,所经过的几乎全是崭新的柏油马路。我初上高原的忐忑,被这平整顺畅的路况渐渐抚平。这条路的开辟,饱含着边防部队官兵与筑路工人的心血。从1950年7月“进藏英雄先遣连”沿着一条仅供人、骡马、骆驼过去的羊肠小道挺进雪域高原开始,负责先遣连后勤保障的藏北运输指挥所,经历了8年不平凡的驮运征程。
行在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武警某部的挖掘机设备、护路宣传标语等。这群“天路卫士”常年驻守在219国道沿线,与泥石流、雪崩冰崩、落石塌方等自然灾害“搏斗”,一次次打通维系公路沿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通道”。
为解救暴风雪中的被困群众,推土机手龙胜海一干就是几昼夜,手套冻在操作杆上拿不下来。当道路抢通时,他连下车的力气都没有了,是战友们把他抬下来的;大队长张俊吉带领技术人员闯险滩、涉冰河、爬雪山,反复研究冻土层翻浆的特点规律,实地收集了大量数据,终于攻克界山达坂路段高原冻土翻浆的难题,探索出路基通风、保温材料应用等道路养护科研成果;官兵在公路沿线设了数十个车辆事故报警点和医疗救助站……“我们担负养护保通任务后,新藏线冬季不通车的历史就结束了。”官兵自豪地说。从原来每年不足半年的通车时间到全年畅通,自此,“天路”不再遥远。
由于新藏公路的畅通,从新疆叶城到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镇行车时间由原来的7天缩减为1天,运费下降、游客增加,带动了阿里地区的经济建设。
藏族牧民尼玛以前养的牛羊经常卖不出去,现在受益于这条道路年收入增加。她不太分得清往来于这条公路上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只要看到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总是动情地唱起“是谁为我们修公路”这句歌词。
喀喇昆仑的美,源自无畏的前行。
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一旦疾跑疾走、剧烈活动就可能加重高原反应,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但是,边防官兵的脚步却从未放缓。
那些“躺着都是贡献”的说法,在这里并不被官兵认可。为了守好边防,他们都在拼尽全力向前奔跑。
军人的血性,在这样的冲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入伍14年,何军一直守在喀喇昆仑戍边一线。数次经历生死考验,他不仅毫不畏惧,还张罗着要写一本“经验手册”。
这些年,高原列装多项新装备,对官兵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装备一下来,何军就第一时间去学习研究,从训练中总结经验,改进组训模式,争取让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不抓紧不行,新装备‘一茬换一茬’,任务重啊!”何军坦言。
阿里军分区某部一级上士李小兵,也是这样想的。这个曾经驾驶巡逻艇划开班公湖碧波的艇长,现在的战位在狭小的发动机舱内。在这里,船艇发动机的磨损和故障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有太多船艇故障问题,等不及厂家的“外援”保障,只能靠自己想尽办法解决。为此,李小兵自学维修技术,“啃”起了船艇维修这块硬骨头。前几年,连队列装了新式船艇,为攻克在高原气候环境提速难关,李小兵带着技术骨干自主研究,将船艇的加速时间大大缩短。
“快一点”,成为高原戍边官兵嘴上念的、脑里想的、心里记的一句话。边防官兵的脚步从未停歇,喀喇昆仑是他们努力奔跑的赛道,也见证着他们脱胎换骨的成长。
喀喇昆仑的美,源自崇高的坚守。
海拔4269米的康西瓦达坂上,有着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长眠着112位为保卫祖国边防而牺牲的中国军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也在其中。
没有苍松翠柏,唯有巍巍高山。自1965年建园以来,这里一直是高原军人的精神高地。每逢清明、国庆和建军节,烈士墓前都会摆满鲜花、水果;高原汽车兵经过这里,都会减速慢行,鸣笛致意。
在陈祥榕生前所在连队采访时,我遇到了陈祥榕的同年兵张国奇。去年,他的义务兵服役期满了。面对“走与留”,他坚定地选择留在雪域高原:“祥榕牺牲了,我想留下来,讲他的故事,继续他未完的事业。”
“留下来”的故事,在这里比比皆是。西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班长崔凡,是连里唯一一个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士兵。报名入伍时奔着海军去的他,却来了喀喇昆仑。我问他:“心理落差大吗?”“那当然大啊,”他耿直地说,笑了笑又接了句,“但我不后悔。”
崔凡不后悔来当兵,也不后悔留下来——今年是他坚守在喀喇昆仑的第5年。他说,自己现在很喜欢在驻守执勤的点位,吹着高原的风,看着浩瀚的银河,“在这里,想想自己担负的使命,就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喀喇昆仑,不少官兵告诉我:“我喜欢这里。”天下有那么多好地方,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坚定选择了边关。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选择,让我们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屹立不倒。
海拔再高,也高不过卫国戍边的意志;氧气再少,也稀释不了英勇顽强的精神;狂风怒号,吹不灭敢于胜利的信念;严寒冰雪,浇不凉不怕牺牲的热血。这喀喇昆仑的伟岸是由高原劲风雕琢的、官兵用忠诚铸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