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三评”出炉记
■韩 冬 纪安祺
训练场上,一辆吊车放下吊钩,钩起一个模拟物。只见吊臂旋转90度后,将模拟物稳稳置于地面的一个指定圆圈内。
“分毫不差!”一名空军下士跳下吊车,露出了微笑——他通过了导弹吊装手准入资格考核。
近距离观摩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团地空导弹装退训练,乍一看,操作似乎也并不难。深入了解才知道,导弹装退涉及人员多、操作环节多,一个动作不规范、一次协同不默契,就有可能贻误战机。
以往,该团组织这一课目考评时,存在评定标准不统一、考评成绩不精准等问题。今年以来,他们以军事训练大纲为依据,以比武竞赛及大项任务为载体,把导弹装退的操作环节逐条捋清,探索推开“三考三评”组训法:准入资格“先行考、逐项评”,协同操作“专项考、即时评”,整体流程“连贯考、综合评”。
标准有多具体?从吊车操作考核中对稳定性的要求可窥一斑——吊车手需要反复练习,直至将模拟物吊到指定位置且分毫不差,方才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训有标准,练有重点。针对训练中吊装协同不到位等问题,他们根据训练大纲分阶段制订考核目标,组织全流程、全要素连贯操作考核,设置数十个特情,随机植入考核。
考核的含战量高了,评定成绩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除图表记录外,他们在吊车尾部架设摄像机,还原整体操作过程,拍摄关键环节,弥补作业盲区;增设辅助教练员,跟踪记录号手关键动作和操作细节。同时,他们坚持多视角复盘,综合评定训练成效。不仅组织教练员讲评、号手互评,还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分析历次训练数据。
标准捋得细,问题找得准,操作卡得严,战斗力成长自然就快。“三考三评”组训法,有效助推了单兵向协同进阶,新员班组向优秀班组进阶。在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上,该团某发射连“一号班”进行了导弹装退训练交流展示。今年以来,该团吊装号手培养周期缩短近一半,部队连续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发射连“一号班”的进阶之路
■韩 冬 纪安祺
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团某发射连“一号班”组织导弹吊装训练。张治钧摄
发射连“一号班”组织“三考三评”提升训考质效。张治钧摄
戈壁滩,夜来迟。余晖从高耸的导弹发射架上彻底移开时,时钟已到夜半。借着初上的月光,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团某发射连“一号班”还在发射架下忙碌着。指挥员、一级上士秦金川,向两名年轻号手细致地讲解导弹装退技术要领。
在地空导弹部队,每个战位配备多名战勤人员,通常遴选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号手组成“一号班”,担负难度大、级别高的战斗值班任务。
发射连“一号班”的工作并不显山露水——负责导弹装退。如果把导弹营比作一杆枪,他们担负的工作相当于快速“换弹夹”,即根据不同作战场景,快速准备导弹。
上级的命令随时可能下达。届时,部队将机动至下一个陌生阵地展开对抗。进驻任务地域以来,他们已经完成数次行军和战斗状态转换。这一次,发射连“一号班”依然要赶在命令下达之前,争分夺秒完成数套导弹吊装方案的模拟训练。
“导弹准备的时间快一秒,战场胜算就多一分!”示范完所有动作后,秦金川擦去眼镜片上的灰尘。在秦金川的带领下,“一号班”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这群年轻的号手互相激励追赶,努力突破训练效率的“上限”,在追求导弹吊装极致速度的进阶之路上,越跑越快。
“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良性的训考机制”
体能训练场上,发射连“一号班”跑完3公里后,立马展开引体向上比拼。“这次,我一定要超过你!”下士石震信心满满地向三级军士长闫飞发起挑战,其他战友也是摩拳擦掌。
二号手闫飞,是战友们追赶的共同目标——他的体能训练成绩达到“特三”标准,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初到连队,闫飞分到了导弹吊装战勤岗位。训练场上,他加班加点练专业;深夜教室里,常有他学习的身影。后来,从一号手到四号手,乃至司机、发射技师,每个战位他都全力以赴。不过,他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成为“一号班”的“最强二号手”,因为他在这个战位上流的汗水最多。
吊装导弹过程中,二号手需要数次快速爬上高耸的导弹运输车。战友们的作战靴有时会磨破鞋底,他的靴子却总是从侧面“咧嘴”——大量攀爬跳跃训练让他和他的作战靴都吃尽了苦头。
面对年轻人的挑战,闫飞露出了微笑:“训练敢‘较劲’,大家的整体成绩才能上来嘛。”
“每年新兵下连,团里营里把选拔号手的优先权交给我们班。把底子好的苗子选出来,可以有效缩短培养周期。”闫飞说,“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良性的训考机制,让他们快速成长。”
导弹吊装,听起来像力气活儿,似乎是一个挺简单的过程,却被他们切分成几十个紧密相连的操作细节,需要号手们相互精准配合。
“要想缩短整个吊装过程的时间,首先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练到位。”闫飞说,“三考三评”组训法的出炉,就是为了让新号手扎实走好一步,再走下一步,把战斗力基础打扎实。
为了一个协同动作,有人加练几百次;为了提高操作效率,有人每天负重数十斤进行冲刺跑……就这样,一人一人练,一步一步做,一点一点进步。
新兵史佳豪也是这一训考机制的受益者。他下连后一心想进“一号班”。要取得新号手准入资格,必须“先行考、逐项评”。他对照一条条考评标准刻苦训练,获得了和“一号班”一起训练的机会。“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一号班’的主力号手。”他说。
这两年,随着士兵征退制度的变化,吊装号手流动频次变快。在这种情况下,拿到“准入资格”的新号手群体呈现增长趋势,还有的“新员”训练成绩直追老号手。闫飞笑着说:“为了避免被淘汰出‘一号班’,我也得加把劲儿了。”
“团队的‘公转速度’加快,各个战位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
“左、右、左、右……先迈左脚,逐渐加快速度!”操场上,秦金川组织班里开展“携手并进”游戏。这样的默契训练,“一号班”经常会组织,为的是训练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只有全部号手默契得像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一样,才能又快又稳地完成导弹的“换弹夹”动作。
虽然班里的号手们都是优中选优,但“一号班”中两个最关键的“轴点”——吊车司机储险丹和指挥员秦金川,常常为如何加强团队默契而发愁。
论单兵成绩,每名号手的专业素质都拔尖。但合练时,秒表上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1+1=2都难以实现,更不要说发挥‘1+1>2’的效能了。”
为何尖子聚到一起,效能却打了折?复盘时,他们发现,吊装环节中,不是你等我,就是我等他,总是不能赶到同一个点上。大家意见一致:“必须想办法把‘等’的时间去掉!”
“每个动作的细化和改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金川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挥汗如雨的身影——
夏日正午,宽阔的吊装场坪热得发烫,“一号班”成员在场坪中央来回比画,一遍遍找出流程上的问题,缩短口令、优化手势、精简跑位,甚至每个操作人员的动作幅度、步数、圈数都进行了精算。同时,他们还对每个人的协同精准度进行“专项考、即时评”,确保全队形成一个整体。“记牢、练熟自己动作的同时,还要背下整个流程,明白其他人在做什么。”秦金川说。
如同交响乐团合奏,任何一件乐器哪怕高了一个音调都会影响整体音色。随着配合越来越顺畅,一种协调的训练节奏感随之产生。看着训练用时一秒一秒缩短,他们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
“团队的‘公转速度’加快,各个战位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在“协奏”中,大家对自己的战位技能也有了新认识。为了巩固自己的吊车技术,储险丹自我加压,创新了“精准位置标注法”和“精准稳定训法”等方法窍门,改变了过去老习惯。这一改,时间又缩短了。
时间的“水分”,就这样被一秒一秒挤干,号手们的配合愈加“丝滑”。比武场上,“一号班”各号手精准配合,一举摘得上级比武第一名。
“向科技要战斗力,才能找到效率提升新的‘最优解’”
深夜,发射连连部办公室里,连长一边与闫飞讨论,一边在电脑上敲出一份《立项申报书》。
“这次,准备怎么干?”闫飞问。连长说:“把机械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自动化标定,减少号手操作步骤和装备展开的时间。”
“个人能力提升”和“团队协同配合”,是“一号班”能力进阶的终身课题。“可装备的机械时间和人的生理极限都是一定的,还能向哪个环节抢时间呢?”在连长看来,“向科技要战斗力,才能找到效率提升新的‘最优解’。”
连长发现吊装导弹时的某个动作步骤繁琐、用时较长,号手容易出现失误。他一边查阅专业书籍,一边请教技术专家,带着“一号班”反复钻研,自主研发出某系统。
“这个系统,缩短了装备展开时间,也可以作为原有操作的验证方式。”一名高工看过连长的小发明后,发出赞叹。
在连长的带动下,闫飞也开始琢磨。他发现导弹装填进发射架后,某个部件会出现小问题,而更换这个配件既费时又费力。
“打仗时这个配件出现问题咋办?难不成因为一个小配件吃败仗?”闫飞萌生了改造这个配件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对着说明书查电路图,经过多次实验,改进了这个配件的内部结构和连接方式。从那以后,装备操作更加稳定,再没有因为这个配件出现过故障。
上级领导夸赞道:“你这个小发明,解决了大问题!”闫飞拍了拍战车说:“只要是影响打仗的事,再‘不起眼’的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
“三考三评”组训法,同样需要科技赋能。过去训练考核时,往往是几名考官带着秒表就来评定导弹吊装成绩。
“导弹吊装是涉及多人的专业。这样考,流程看不全,要素把不准,考评结果如何服众?”上级领导要求拿出一套“训考评一体推进”的办法。
“一号班”配合营里的骨干自主研发出一款软件,实现了历次训练数据分析比对和问题查询显示功能,不仅能“连贯考”,还能“综合评”。
为了使考核贴近实战,他们又针对人员受伤、装备受损、场地遭袭等情形,梳理影响课目连贯操作的关键要素,设置多个特情植入考核,现场评判结果。在秦金川看来,“考和评,都是为了练兵质效。通过科技手段,看清问题出在哪里,训练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不断实现能力进阶。”
锐视点
激发练兵热情 凝聚练兵智慧
■宁浩飞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上指出,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扬军事民主,鼓励创新创造,把广大官兵练兵热情激发出来、练兵智慧凝聚起来。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全面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靠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也靠基层落实、官兵推动。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团探索推行的“三考三评”组训法,正是广大官兵在训练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前,我军军事训练进入全方位变革、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军事训练的形态、内涵、要求都与过去不一样了,哪些地方需要创新,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哪些地方需要摒弃……破解这些难题,既离不开领导机关的指导,也需要广大官兵运用“群蜂智慧”,在训练实践中把握特点规律、找准短板梗阻,以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推动训练提质增效,切实打牢战斗力基础。
官兵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集智破解训练难题,才能推动军事训练效益最大化,以同样的训练投入实现更大的战斗力产出。基层官兵身处战斗力建设一线,对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最有发言权,对军事训练优化和改进往往能够提出真知灼见。加快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应当发动官兵积极参与、踊跃献计,以创新性举措提升基层组训水平,提高打赢能力。
创新需要活力迸发。要强化激励导向,充分发挥选人用人、表彰奖励、优待福利等导向作用,特别是对破解难题有贡献的官兵,及时表扬宣传,进一步激发热情动力;要培养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交流互鉴、参观见学、院校深研等方式,加快培养具有思想力、创新力、引领力的军事人才;要积极搭建平台,主动给官兵压担子、搭梯子,敢于让他们参与课题攻关;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既重视成功,也宽容失败,切实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