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品读《见字如晤》,感受信里信外扑面而来的真诚与友善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小兵 责任编辑:张硕
2023-12-23 08:06:38

字里信外传真情

■刘小兵

书信,自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人与人之间传情达意、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曾经鸿雁传情的书信渐渐淡出了我们的寻常生活。如今,再回溯那些尘封已久的长信短札,心头总会涌起一份别样的情感。翻开资深报人、原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昌华编著的《见字如晤》(中央编译出版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见字如面的书信时代。

作为从事报业多年的老编辑,作者在工作中有幸结识了巴金、冰心、钱钟书、柏杨、林海音、余光中、董桥、顾毓琇、聂华苓等一大批现当代作家。通过你来我往的书信交流,作家与编辑就创作和出版上的事宜展开了一场场你问我答式的编读互动。他们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说服,每每达成一致的意见,让一本本好书应运而生,从而推动了出版事业的发展。

感念于作家们的辛勤付出,更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挚爱,编著者在整理这些信笺时,精心遴选出45人,计300封书信,汇成了这本厚重的《见字如晤》。该书分甲、乙两部,甲部多为编著者与作家在成书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学术探讨,涉及张允和、萧乾、季羡林、黄苗子、杨宪益、丁聪、许渊冲、范用、流沙河等文化名人;乙部为编著者在为作家撰写小传时,与其后人的笔谈中留下的一些颇具人文价值的信史材料,主要由宗璞(冯友兰之女)、周海婴(鲁迅之子)、舒乙(老舍之子)等名士后代所写的书信组成。书信中的主人公,也即每一位与编著者通信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实力与写作风格不尽相同,文学追求和性情禀赋也是千差万别。张昌华以平视的眼光,以书信为桥梁,穿越时空,于发思古之幽情中力求真实再现这些作家们的艺术生活。

赏鉴着这300封书信,宛如走进了缤纷的文学长廊。这些神采飞扬的信笺,每一封都凝结着作家的心血和汗水。虽然,笔墨铺陈之际,他们主要谈的是自己的作品,涉及的是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是创作的艰辛和缘起,与作者交流的,也大多是行文出版上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大到作品风格的确立和延续,小到文本遣词的加工润色,以及个别字词的悉心修改等,让我们能够一窥作家们的艺术思想,感怀于他们朴实真切的用心、用情书写。捧读这些或长或短的书信,如同从艺术的百花园里采撷到一枚枚青翠可人的橄榄。细细品咂,从怡爽到回甘,一点一滴沁润着人心,给人带来精神的慰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品读着编著者与作家们唠家常似的书信,从他们生活化的述评、明白晓畅的叙事释理里,我们可以渐渐领悟作家们的初心,感受到信里信外扑面而来的真诚与友善,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与信赖,并进一步感悟到大千世界的和谐美好。其实,每一封书信,就是一扇连通世界的窗口。推开这扇窗,我们不但能领略到作家们意蕴丰赡的精神世界,还能一睹纷繁时代的烂漫烟火。“小小书信传真情。”书里信外,这些作家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化身为社会的代言人,倾情讲述着耳闻目睹的亲历故事,用动人的笔墨描摹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抒发着尘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以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无情地鞭挞着庸俗和丑恶,热切赞誉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新、温暖、和谐、向上的画卷。

人常说,见字如面。读罢本书,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认识到季羡林、柯灵、王世襄的君子风度,周有光、萧乾、冯其庸的睿智风雅,郁风、吴祖光、许渊冲的人文情怀,华君武、张允和、杨宪益的率真幽默……他们歌咏着时代和人,也必将被时代和更多的人传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