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专述战略的兵学经典
■葛业文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秦朝末年,张良隐姓埋名流亡到下邳(今江苏邳州)一带时,在一座桥上,遇见了一位老人,授予他一部《太公兵法》。老人还对张良说:你我将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张良得此书后如获至宝,经常研读,后来辅佐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再后来,张良途经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黄石,便将其取回供奉。
后人据此将这位授书老人称为黄石公。有的兵家和学者还认为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兵书就是《三略》;《三略》是黄石公在《太公兵法》的基础上推演而成,故而又将《三略》称为《黄石公三略》。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其书“文义不古,非秦汉以前书,疑为后人伪托”。我们考察分析《三略》的思想内容和文字风格就会发现,这部书不会成书于秦汉以前,其真正作者已不可考。
那么,《三略》成书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存在争议。有的学者根据《后汉书·臧宫传》中光武帝诏书援引《黄石公记》所说的“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这段话,觉得与《三略》中所载内容非常相似,而将成书时间推测为西汉末年。也有学者基于《三略》中自言书系“为衰世作”和全书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体的特点推断,该书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如今来看,综合文献著录、《三略》的文字及思想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等诸多情况,后一观点更具说服力。
有关《三略》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的那些争论,并不影响这部书的思想价值以及它在兵学史上的地位。《三略》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部兵书,被很多兵家所看重,宋代被列为官方颁行的《武经七书》之一。全书3800余字,分《上略》《中略》《下略》,故名《三略》。在《武经七书》中,《三略》显得较为“另类”。中国传统兵学著作大多致力于研究战争问题,揭示用兵作战、克敌制胜的客观规律和一般原则,而《三略》却另辟蹊径,着重探讨战略问题,阐述如何治国安邦、驭将统众。这使得《三略》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以专述战略为特色的兵学著作,在兵书丛林中独树一帜。
《三略》认为“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即民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强调指出必须重视民众的作用,获取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如此才能战胜敌人。这种战争观与先秦以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作者在战争胜负本质问题认识上的智慧和洞察力。
作为一部主论战略的兵书,《三略》以其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别具一格的特色,受到人们关注。宋代学者戴少望认为《武经七书》中“惟《三略》通于道而适于用,可以立功而保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评价其“大旨出于黄老,务在沉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人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优秀的思想文化往往可以跨越国界,传播得更远。《三略》在唐末传入日本,受到热捧,不少学者专门研习此书,为之著书立说。后来它还传入朝鲜,并以朝鲜文字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