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高高擎着的手
■韩 光
王愿坚创作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最初发表在1958年6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作品讲述了长征路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将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的故事。
《七根火柴》一经发表,就深深打动了读者。著名作家茅盾评价它:“全文共计不过两千字,似乎不可能有多余的字句来浪费篇幅,可是作者还能腾出一手来写环境,烘托出那七根火柴是怎样地关系着千百人的安全;作者用总篇幅的三分之二描写主人公的形象,可是我们并不觉得它和整体的比例不适当,因为作者在描写主人公的形象的时候也即是故事在发展的时候,一切都是在动而不是静止的。”“正是这个无名战士的形象,使得这篇作品发生感人的力量。”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作品,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当时就非常喜欢,还特意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笔记本上。
细节决定成败。《七根火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写出了让人记得住的、真实可信的细节。其中,最典型的细节,莫过于无名战士那只“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的手了。这只手指向前进的方向,也指向了胜利。这只手是这位无名战士的,也可视为是千千万万无名战士的,代表了千千万万无名战士的意志和决心。所以,这只手给人带来无比震撼的力量,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作者王愿坚1944年参加革命,没有参加过长征。他为什么能写出《七根火柴》这部作品呢?
1956年至1966年,王愿坚参与了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采访了许多长征的亲历者。这使他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通过倾听亲历者讲述长征,王愿坚对长征有了深切的了解。
然而,光有素材还不够,还得使这些素材能发挥作用。创作《七根火柴》,王愿坚是如何捕捉到“这只手”的呢?他在创作谈《见得真,知得深》一文里做出了回答:“这篇小说的构思,说来有点奇特,它是从突然闯到面前一个形象发端的。深夜,灯前,我照例对着稿纸‘神游’于长征路上。忽然,眼前浮起了这样一幅景象,一队红军战士在白花花的雪山上迎着风暴走着,一个红军战士身子一仄歪,摔下了雪坡。几番挣扎,他被深雪埋住了。随着战士们的视线望去,只见白雪上留着一只手……这就是《七根火柴》最初的胚芽。”
有了脑海中浮现的“这只手”,王愿坚又联想到了自己亲眼所见的其他手。
“在战争中,我多少次看见过这样一种战士的手: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着同志额角的……”
“1949年,整个淮海战役战场上盖了一层白雪。天刚放亮,我钻出地堡,愣愣地随着几个同志爬上交通沟,向敌我之间的一块雪地上跑过去。在离阵地四五十米远处,我看到了一个战士伏在雪地上,已经牺牲了。在他面前的白雪上,有用手指头画下的简单的地图。而他那只曾经用最后的一点力量画下了敌情的手,却高高地举着,指着前方。他是团里的侦察员。头天夜里,他潜入敌阵地侦察回来时受了重伤……那只手,最后完成了英雄的功勋,表示了自己对党对人民的忠诚。”
“在淮海战场上,为了采访几个新抓到的俘虏,我踏雪到阵地后面的师部去。正走在路上,敌机来了。我就和一队运粮的民工一起隐蔽在一片坟场上。一位中年民工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一件东西向我递过来,笑道,‘吃点吗?’于是,我看见一只手。这只手托着的哪里是饭呀,是红薯叶掺上米糠捏成的窝窝头。这些来自渤海之滨的农民同志,走了近千里路,用肩膀把60斤高粱米挑到战场上,自己却用红薯叶子填肚子。这就是赢得战争的人民。”
可以说,《七根火柴》这篇小说,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都凝结了作者在战争中亲身的生活体验。
我有不少在基层工作的年轻朋友,他们也非常喜爱《七根火柴》。我经常鼓励他们:“你们身处一线,要做个有心的人,将能触动自己灵感的内容及时记下来,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高高擎着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