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三不五要”要记好!创伤性骨折的现场急救应遵循这些原则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汪卫东 王宇翔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4-01-28 07:27:40

创伤性骨折的现场急救

■汪卫东  王宇翔

姜 晨绘

创伤性骨折即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战创伤。直接暴力一般为撞击、砸伤﹑锐器伤和火器伤等;间接暴力一般指外力传导、肌肉强烈收缩牵拉等。

畸形、异常活动、骨摩擦音或骨摩擦感是创伤性骨折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创伤性骨折,应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多数创伤性骨折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后,受伤部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急救方法,不但不能帮助伤者减轻痛苦,还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

创伤性骨折的现场急救应遵循“三不五要”原则。“三不”即不复位、不盲目上药、不冲洗。不复位。发生骨折后盲目复位极易造成二次损伤,还可能使骨折端发生深部感染。不盲目上药。没有医学经验或未经过急救培训的人,最好不要给伤员上药,防止增加后续救治难度。不冲洗。冲洗易将污染物带入身体深部甚至骨髓,造成伤口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骨髓炎。

“五要”即抢救生命、现场伤口救治、肢体救治、止痛和安全转运。

抢救生命。创伤性骨折现场急救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若伤员处于昏迷状态,应清除其口咽部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若创伤性骨折伤员的伤口处大量出血,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严重出血者可使用止血带止血。使用止血带止血时,要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止血带缚扎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小时。使用止血带时,建议每30分钟放松1次,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现场伤口救治。除及时恰当地止血外,发生创伤性骨折还要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布包扎伤口,防止伤口继续被污染。若伤口深处有较大异物,建议及时送医,由医生进行处理,不要自行取出异物。若伤口周围有松动的异物,且无明显出血,可用消毒纱布轻轻拭去。擦拭异物时应由创面向外周移动,否则会加重污染或加重创伤。

肢体救治。正确、及时地固定患肢,可减轻伤员的疼痛,避免发生二次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固定患肢时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固定器材的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佳。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侧肢体固定在一起。战友们对伤员进行固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用夹板固定时,夹板必须扶托住整个伤肢;夹板不要直接接触皮肤,要用柔软的材料垫在夹板与伤肢之间;严禁将断端送回伤口内,不要进行复位;对四肢进行固定时,要先固定近端、后固定远端。固定肱骨、尺骨、桡骨时,肘关节要屈曲,角度稍微小于90度,再用悬臂带悬吊于胸前;固定股骨、胫骨、腓骨时,膝关节要伸直。

止痛。创伤性骨折发生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应给予必要的止痛治疗,如口服止痛片,或注射止痛剂。需要注意的是,有脑、胸部损伤者不可注射吗啡,以免抑制呼吸中枢功能。

安全转运。在战场救护中,搬运、转运技术十分重要。搬运方法一般有徒手搬运法、器械搬运法;救护飞机、专用车辆用于伤员转运。搬运护送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迅速判断环境和伤情,先救命后治伤。二是先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和固定。三是搬运时要科学操作,伤员应头在后,脚在前,上下坡/梯时要保持伤员的水平状态。四是搬运时一般采用卧位,昏迷伤员的头应偏向一侧。如果有脑脊液从耳、鼻漏出,不要惊慌,也不要进行填塞,可将伤者头抬高30度,便于引流。五是施救者应随时观察伤员伤情,并及时处理。

创伤性骨折会给伤者的身体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除及时准确的自救互救,骨折后的护理和康复也非常重要。骨折后的护理和康复可以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帮助伤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在进行创伤性骨折护理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根据情况科学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