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臂“战友”
■卢东方
插图:唐建平
初春的训练场,寒风依然凛冽,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从脚跟直窜后膝的麻木感迫使我从蹲姿调整为跪姿——低头、缩脖、压低身形,一手扶地,一手把麻木的脚背向后拽,膝盖顺势着地。
开辟“敌”后通道,单隐蔽一项,就是对战士生理、心理的双重挑战。
我扭头看了看隐蔽在同侧壕沟里的第77集团军某工兵旅排爆分队的队员们,大家的身体已和掩体融合为一,连口鼻呼出的白气都小心且克制。
“时间到!行动!”队长刘克一声令下,小型无人机自壕沟底拔地升空,以微不可闻的旋翼声扑向目标地域。在无人机操作员赵连浩的遥控器显示屏上,一辆身披伪装衣、肩扛“麒麟臂”、脚踩履带轮的“战友”稳稳地穿行在草丛、废墟间。
“它叫‘畅通’。”队长刘克低声说,作为去年才正式入列的某型国产排爆机器人,它和另一台“战友”继承了队里两条已故搜排爆犬的代号“畅通”“无阻”,继续以无言战友的身份陪伴队员们执行任务。“机器人在搜排爆过程中主要担负开辟前路、远程排爆等任务。今天的训练,就是为了测试这款机型的隐蔽性、防爆性、抗压性和安全性。”
说话间,不远处忽地传来“砰”“啪”的爆炸声。我不由得紧张起来,盯着小山包后面迅速腾起的青烟。
“‘畅通’已安全通过小当量爆炸物测试,机体平稳,请求继续行进。”机器人操作员王松委报告。
一级上士王松委是排爆领域的“兵专家”。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排爆机器人操作员,他对该款国产排爆机器人赞不绝口:“操作更加人性化,性能更加稳定。”相比他操作过的历型中外排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进行了全方位改版升级,“和无人机的操作界面越来越贴近,学起来很快,也节省了基层单位远程操作手的培养成本。”
“继续行进!”
刘克一个手势,队伍立即起立,沿“畅通”蹚出的安全通道蛇形前进。
“‘畅通’身形小,体重却比我们全副武装的单兵重得多,用它去蹚诡雷、异形爆炸物,排雷效率比原始的探雷器快多了。”王松委说。
“发现爆炸物。”赵连浩将无人机显示屏锁定在废弃大厦二楼的一堆石板上。
“‘畅通’先上,其他人警戒!”刘克声音刚落,“畅通”便已在王松委的操作下,稳稳踏上了通往二楼的楼梯。
“这个环节主要模仿在人口密集区排爆,并测试机器人的爬坡、钳夹、负重等操作性能。”刘克说。他们曾有过不得不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处理“古董”级未爆弹的经历。“当时我们提前疏散群众,就地搭建起3米高、1米厚的防爆围墙,把未爆弹挖出后就地销毁,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天。大家非常紧张,生怕出现闪失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压力特别大。”
此时,王松委已经操作“畅通”将沉重的爆炸物夹取出来。在掩体后的队员们不禁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通过屏幕注视着“畅通”。只见它平举着“手臂”,翻过一个小土包,带着爆炸物稳稳地朝防爆围墙行进。
“砰”的一声闷响,爆炸物在防爆围墙后被引爆,宣告此次训练完美收官。
掉头、回撤,“畅通”和无人机顺利归队。
“我们一直期待有一天能操作着国产排爆机器人走上战场。”护送“畅通”登车后,在回营区的路上,王松委和我聊起自己十几年前第一次参加国际维和任务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用的全是外国的扫雷装备,所有官兵到达任务区后,必须通过考核才能拿到通往雷场的资格证。而考核须知、试卷等,全是外文印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学习操作排爆机器人。”
在必考课目上,由于操作性等问题,当年雷场上实际运用到排爆机器人的场合并不多。被问及“畅通”的实用性,排爆分队的队员们纷纷向我讲起这些年遇到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某单位销毁过期弹药时擦肩而过的弹片、某训练场搜排未爆弹时近在咫尺的火光以及黎以边境挖掘大当量爆炸物时地底深处传出的异响……
这些让艺高人胆大的“刀尖舞者”们数年后回想起仍觉头皮发麻的瞬间,将随着“畅通”“无阻”两位铁臂“战友”的正式入列迎来新的变化。
“希望自己经历过的险情不再出现在后辈身上,是我们每名搜排爆老兵最大的心愿。”王松委认真地说,“您刚才问到新型国产排爆机器人的实用性,至少今天的测试,让我们在‘畅通’身上看到了实现这个愿望的可能。”
记者心语:每一次遇见,都可能成为漫漫人生中的闪亮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