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强农富民“大合唱”
——多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组特写
大潮起钱塘——
2003年,习主席在浙江工作时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20余年来,万千乡村发生巨变,万千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春风满华夏——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从浙江到全国,一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日渐清晰。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怎么学?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解答道,“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各地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只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才能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不断迭代升级的背后,是万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让我们走进大江南北的一些村庄,实地观察当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倾听田间地头奏响的强农富民“大合唱”。
湖南省醴陵市均楚镇青山村——
“幸福屋场”话幸福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程耿孺
整洁的村道与精致的墙绘,让湖南省醴陵市青山村村貌焕然一新。丁时伟 摄
“山似黛玉描,路似黑缎绕;林中果树绿,溪间流水潺。”
醉人春风里,记者驱车来到湖南省醴陵市均楚镇青山村。入眼处,青山环抱、流水潺潺,条条道路干净整洁。村民休闲的文化广场、生动活泼的文化墙、层层叠叠的梯田花海,一派和美景象。村落正中,一块“青山湾幸福屋场”的标识牌格外醒目。
走在被村民亲切称为“彩虹路”的柏油路上,红黄蓝3条车道标线清晰醒目,犹如一条彩虹随着路面起伏延伸。“这是一条‘彩虹路’,更是一条民生路。”退役军人田高军告诉记者,一年前这条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三步之内难见平地”。修好这条路,是村民们的共同心愿。
2023年初,挂钩帮扶的醴陵市人武部决定以青山湾幸福屋场项目建设为抓手,协助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经过实地考察,帮扶干部将修路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头号工程”。几个月过去,原本宽不足5米、凹凸不平的村道拓展成平整的柏油路。
一路通,百事通。依托村里的自然美景,不少周边城镇居民将青山村列入度假目的地。梯田花海、数字乡村展示馆、农耕文化体验区、特色种养展示区等特色景点陆续建成。这条长8.6公里、宽6米的“彩虹路”成为青山村名副其实的“幸福路”。
二月二,龙灯飞舞,烟花绽放,一场喜庆的“村晚”在青山村上演。青山绿水作舞台,不少来自周边村镇的居民也慕名而来。村民刘艳说:“如今我们村里的环境不比城里差,‘幸福屋场’让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许多。”
“‘青山湾幸福屋场’的建成,不只让乡村环境变美了,还让村民生活大变样。”醴陵市人武部负责人表示。
月上梢头,青山村村民拿着小马扎,漫步来到文化广场,一壶热茶早已备好。镇村两级干部与村民促膝而谈,一场以基层治理、乡风文明为主题的“屋场夜话”展开。
多年来,青山村将“屋场夜话”作为打开村民心扉的钥匙。绿水青山为伴,邻里乡亲聚在一起,围绕村里的大事小事倾吐真言,一条条真知灼见成为村镇干部开展决策的有力依据。去年,经村民议事会决议,青山村桃形李基地开园。不到一周时间,3万余斤鲜果销售一空。
“把自己的家乡建好建美,村民们内心有了更多的幸福感。”青山村党委书记乐建军说。1万米健康步道、智慧养老监测系统、垃圾处理回收等10余个“幸福屋场”子项目,正在火热施工。新的一年,青山村依旧咬定“青山”不放松。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
“小麦粮王”盼丰收
■解放军报记者 郭潇宁
3月7日,山东省临邑县的农户使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施肥作业。栾雪 摄
麦苗青青,成方连片。春耕备耕时节,正是进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双手紧握遥控器,聚精会神地操作无人机。不到一天时间,600余亩麦田全部完成喷洒作业。
回收无人机,段希林蹲在地头轻轻拨弄麦苗,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去冬今春都是先下雪后降温,照现在的长势,今年实现‘吨半粮’不成问题,还能再冲一冲‘粮王大赛’!”谈起今年的收成,段希林信心满满。
“吨半粮”,是德州市2021年提出的粮食产能建设目标,即一年两季亩产粮食1500公斤。去年,段希林以粮食亩产最高1968.5公斤的成绩,蝉联市级“总粮王”称号。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良种、良法、良技的配套融合。”聊起自己高产的秘诀,段希林说,“从实施‘吨半粮’产能建设以来,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铆在田间地头,帮助我们农户为小麦‘把脉开方’。”
从前,段希林总是掌握不好田管的最佳时机。农技专家经过实地勘察,为他开出“处方”:赶在上冻之前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强健小麦根系,到了年后再及时进行管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小麦的成穗率。
每年春耕时节到麦田地里转一转,看看麦苗长势,问问农户在种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已成为翟家镇党委书记宋默然多年的习惯。“吨半粮”产能目标提出后,德州市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机制,宋默然负责1000亩麦田。
“宋书记来田里跑得特别勤,问得也很细。从时令农事到农机具使用,样样都有了解。”农户郝富东说,这几年,翟家镇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沟、桥、路、涵等基础设施,依托农业科技特派队伍,建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和专家服务工作室……一系列举措为粮食生产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只有扎根在农户身边,真正了解农业生产,才能及时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宋默然表示,现在村村都有种粮大户,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
重庆市武隆区凤来镇高寿村——
“林下金苗”映笑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赵晓菡 通讯员 汤琳钰
重庆市武隆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帮助高寿村村民种植林下中药材。汤琳钰 摄
察看药材长势、除草施肥……天气刚刚转暖,重庆市武隆区凤来镇高寿村村民就在林间忙碌起来,对种下不久的紫苏进行养护。
村党支部书记叶淑会边走边向记者热情介绍:“这可是种在地里的金苗苗!种子种下一周就能发芽,2到3个月就能收获全草,生长周期短、回报率高。”
顺着林间小道一路走去,两边的树木尚未长出新绿,树下的紫苏苗却已发出了嫩芽,走在林间,阵阵草木芳香沁人心脾。
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林。高寿村地处武陵山腹地,交通不便,可耕种的土地少而分散,曾经是市级贫困村。前些年,在武隆区人武部的帮扶下,高寿村通过发展“寿米”“寿桃”等产业脱贫摘帽。
接下来,怎样利用有限的耕地取得进一步发展,成为叶淑会的心头事。
就在这时,人武部帮扶干部带着农技专家来到高寿村,对村里的土壤、气候、资源等逐一进行考察。经过专家评估,高寿村将前景瞄向了广袤的林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
去年年初,高寿村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将林下闲置土地利用起来,20余户村民合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武隆区人武部还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详细讲解病虫害防治、菌类选择和培育等知识。
今年,该村还计划增加300亩紫苏种植,进一步扩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规模。“等到中药苗都长起来,我们还计划探索农旅结合,引入中药材种植基地观光、文化体验、科教普及等文旅项目,将产业链拉长,也让收益更可观。”此时的叶淑会脸上,笑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