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奇迹
■郑茂琦
车轮碾着积雪和坚冰,拐过一道道回头弯,沿着峭壁上的羊肠小道盘旋而下。汽车挂在悬崖上,我们摇下车窗向外张望,山下九曲回肠的盘山路伸向一片河谷,对面也是一座大山。我们几乎贴山而行,头顶斜卧着的巨石,仿佛张开大口的巨蟒,随时准备吞没整条狭窄的砂石路。
就在这群山环抱、流水潺潺的河谷里,驻扎着什布奇边防连。抵达连队时,已是傍晚。这里的天空只在群山交错中露出一小块来,夕阳斜挂在山尖,慢慢沉落到山那边去。
“什布奇”,在藏语中意为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我们一路上风尘仆仆,就是为了到达这个“落日余晖最后洒下的地方”。在这片谷地,太阳终于沉沉地睡去,远处的雪山巍峨静谧,天边已渐渐涌上厚厚的阴云,预示着漫长封山期的到来。
但漫长的封山期并不意味着荒凉,我们在这里见证了一个冬日的奇迹。
翌日清晨,山风在河谷里回荡,我们沿着青石小径步入一个园子。几株苍白的海棠伸展着枝条迎风颔首,高大的白杨在一旁矗立。我的眼前出现了一面土黄色的画墙,上面一排红字“雪域边塞生态园”十分惹眼。画墙上白云飘浮,底下绿草茵茵。难道雪域高原上真能孕育出一片生态园吗?
我们径直走进去,一片绿色的天地展现开来,原来这是一个配有锅炉供暖的保温大棚。绿油油的百香果藤蔓郁郁葱葱地爬满了半个大棚穹顶,脚下是一条水泥小径,两侧的菜地间或插着龙眼、桃树的幼苗,几棵绿油油的芭蕉树伸展其间,数棵矮壮的橘子树沿着大棚边沿栽种,再往前走还有战士们支起来的葡萄架。低矮的篱笆分隔出的几片菜地里,油麦菜、苋菜、香菜的幼芽已经钻出了头。
在连里负责种植的班长魏建兵介绍说:“再有半月到一个月,又一茬小菜就可以端上战士的餐桌了。除了这些,在其他棚里,我们正在为西瓜、甜瓜、圣女果育苗,天气暖和了就可以移植到这里。这些种子都是战士们从各自家乡带来的。”
魏班长随后给我们讲述起那些年道路不畅、大雪封山时的故事。那时候,战士们碗里几个月看不见绿色。一年过年会餐,看着吃完饭意犹未尽的战士,指导员拿出了珍藏已久的最后一个西瓜。柚子般大小的西瓜迅速被切成几十小块,切最后一刀时,炊事班长愣住了。他望着门外风雪中站岗的哨兵,默默地放下了手里的菜刀。指导员也看懂了,不动声色地放下西瓜就往门外走,去替哨兵站岗。炊事班长不忍继续切下去,把那块比云片糕还薄的西瓜留在餐桌上。第二天早上,那块西瓜还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原来,那个战士回来后,听说指导员和炊事班长都没吃,就一口也没动。
关于前些年封山的生活,什布奇边防连的老兵们都有刻骨铭心的体会。现在虽然路修得比以前好了,而且县里有专人负责道路保通,但连队囤冬菜的传统一直没变,也传下来不少囤菜的绝招。
他们在田里挖了许多口菜窖,角上露个口子,里面白菜、萝卜、紫甘蓝、莲花白、土豆塞得满满的。山药、大葱则直接埋进土里,现吃现挖,就像新长出来的一样。
除此之外,连队还有了蔬菜保温大棚。我们跟着魏班长走进另一个大棚里,几垄搭上架的西红柿已经挂果,青里泛红。“炊事班来人看了很多次,早把它们写进下一周的菜谱上。”魏班长边给西红柿打秧子边说道,“西红柿种完后,可以倒茬种秋葵、辣椒、豆角。前几天刚收了几垄辣椒送到炊事班。”这时,棚内几个战士正在前面翻土,一个战士背着水桶跟在后面为菜地洒水。
出了大棚,再往生态园里走,是一片苹果园。刻着“健康生活 快乐守防”的青石立在两侧,中间一条长廊通向生态园深处,廊柱上刻满了边塞诗词。长廊尽头为一座凉亭,嵌在池塘中央,上书“吟风亭”。汩汩的流水从山下引入小池塘,清澈的池水里,数十条鱼聚游其中,颇有几分雅致。
从园子里出来,不多远就听见鸡鸭鹅叫成一片,它们在扎着篱笆的禽舍里嬉戏觅食,好不热闹。再往前,又听到“咩咩”的叫声,几十头山羊挤挤挨挨圈在羊圈里。羊圈旁是牛棚,几头牦牛、黄牛悠闲地在里面踱步,不时低头进食。指导员王宝康说,连队里有不少藏族战士,他们可是放牧的高手。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连队的“植物工厂”方舱。方舱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却通过模拟自然光照、温度、湿度,为植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架子上一棵棵鲜嫩的绿叶菜,根系悬浮在透明的营养液中,仿佛是空气中长出来的。
临别时,我们回望这座营区,才注意到大门两侧写道:“戍国界不惧千里远,为人民甘耐三季寒。”我们被战士们戍守边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战士们的辛勤劳动把边塞的苦寒之风,化成了江南的温润和风。他们在寒冷的雪域高原上,开垦出了一片绿色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