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
英雄城走来“英雄少年”
■共青团南昌市委副书记 肖云艳
江西省南昌市少年军校大汇演现场。饶文涛 摄
江西省南昌市少年军校大汇演活动上,学生展示《中华少年》手语操。曾萍 摄
去年,我调任共青团南昌市委,负责少年部的工作。《江西省少年军校创建活动方案》印发后,我有幸全程参与南昌市少年军校的创建活动。
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诞生地。我出生在这里,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在这样一座英雄城,如何通过少年军校的创建,让少年儿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我着重思考的问题。
带着问题,我深入全市中小学校进行调研。我发现,上世纪90年代,南昌市便开始了建设少年军校的探索。从不定期举办到常态化推进,从临时与驻军部队合作到由专人专门机构开展系统性教学,参与学校众多,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成品牌、有特色的并不多见。
去年少年军校规范化创建开始后,有了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参与的中小学纷纷结合实际展开探索创新。
一次调研中,珠市学校云飞路校区的国防教育馆让我印象深刻。馆内展陈分为“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跨越百年的美丽、丰碑、我们成功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5个部分,都以小学课文的标题命名。他们巧妙地将国防知识与学生熟悉的课本知识相结合,采取图文并茂、实物展示等方式呈现。
慢慢地,我看到各中小学国防主题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展陈更加贴近少年儿童特点,开展的活动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吸引学生踊跃参与。
军体拳、手语操、队列训练……整齐划一的动作、铿锵有力的号令,尽展“英雄少年”精气神。近日,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开展少年军校特色教育活动,我和部分学生家长应邀来到学校观摩。我了解到,学校每周三、周四下午定时开展行为习惯教育、军事技能训练等。他们还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推出主题活动——4月祭扫烈士墓、7月党史现地研学、8月体验军营生活、9月国防教育知识竞赛、10月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变化,悄然发生。一次交流会上,我了解到珠市学校云飞路校区一对双胞胎学生的成长故事。
齐晗德、齐晗硕生性活泼好动,一度让老师“颇感头疼”。学校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后,他们对红色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报名担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小讲解员”。去年年底,齐晗德在南昌市中小学“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这次,南昌市共有22所学校符合创建条件,通过考核被省、市认定为少年军校。以后每两年还要进行一次复核,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将取消认定。
少年军校规范发展,逐渐产生品牌效应。近日,我们收到50余所中小学申报少年军校的申请。(仇美欣整理)
小小兵回答“老兵之问”
■江西省宜春市翰林学校少先队辅导员 温 钦
江西省宜春市实验小学学生参观校内红色展馆。周乐蒙 摄
伴着嘹亮的军号声,军事大课间时间到了,学生们整齐列队,喊着口号跑步进入操场。打一套军体拳,做一遍自编的《国家》手语操,看着他们个个朝气蓬勃、精神抖擞,我感受到创建少年军校给校园带来的积极变化。
我所在的翰林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记得有一年开学第一课,我们邀请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授课。宣讲时,他问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满当当的课表里有几堂国防教育课?沉甸甸的书包里有没有军事类读物?一张张试卷中有多少国防知识考题?”
老兵的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问题看似问学生,也是问老师;看似问现在,也是问未来。小学至初中阶段,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应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强化少年儿童的爱国意识、国防观念。作为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我负责少先队活动开展和队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平时我也注重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如清明节缅怀先烈、八一建军节邀请老兵宣讲等。但学校位于新城区,红色资源较少,而且没有退役军人教职工,国防教育活动没有常态化开展。
去年10月,收到开展少年军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双减”背景下,创建少年军校既有利于打造丰富的少先队特色活动,也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创建中,我校对照规范标准,制定少年军校发展规划、训练计划和管理制度,建设校内国防科普室、少先队红色活动室等。同时,建立军地联教联育机制,聘请市新长征志愿服务队的退役军人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壮大校外辅导员队伍,还为学生提供走进军营的机会。
去年11月,宜春市少工委组织参与少年军校创建的教师们到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参观见学,开阔视野。在那里,我系统了解了国旗护卫队、英雄中队、校园鼓号队的建设情况,很受启发。
回到学校后,我们以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学生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命名了12个英雄中队,每个中队定期开展向英雄学习活动。我们还开辟红色研学路线,把课堂搬进南昌八一广场、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等,现地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今年2月,学校被认定为省少年军校。最近,我发现学校里“小军迷”越来越多,他们喜欢看军事类报刊书籍,学校图书馆有点“供不应求”。“我国有3艘航空母舰,还有隐身战机歼-20……”学生在课间和我谈论时说,这些知识一部分是从课堂上学的,一部分是自学的。我尝试着加入讨论,发现他们有的懂得比我多。在日常的熏陶中,学生们渐渐有了“小小兵”的样子。(尧欣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