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高质量发展的中部“脊梁”
——透过两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看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果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于心月
这是一条南北贯通的大国“脊梁”。
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6个相邻省份汇聚着全国1/10的土地和近1/4的人口,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004年3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砥砺奋进二十载,中部“脊梁”在全国的骨干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8.6%,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由“跟跑”变为“领跑”。
“中部地区这个‘脊梁’要更硬一点,‘补补钙’,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习主席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多次到中部六省考察调研,并专门召开座谈会,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把脉定向。
今年3月,习主席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时隔5年,从江西南昌到湖南长沙,主题不变,名称由“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变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内涵更加丰富,布局更加深远。让我们透过两场座谈会精神,看5年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从“被遗忘的两厘米”到中国光谷
制造业亮出“新名片”
1分钟能做什么?
在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激光切割机行云流水般在钢材上雕琢,喷溅出耀眼的火花。1分钟,光纤预制棒经高温软化,拉成3500米如发丝般的光纤。
中国光谷,以“光”命名,因“光”闻名。30余年间,从激光和光通信起步,这块曾经在武汉市郊地图上“被遗忘的两厘米”,如今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一个个“原创”和“第一”的关键技术不断涌现。
在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工作人员对着一个鼠标发布语音指令:“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帮我写一份求职课件。”随即,一份内容翔实、表达简练的课件显示在屏幕上。1分钟,智能鼠标能够识别400字语音指令,识别率高达98%。
从一个科技龙头企业到一个万亿级人工智能产业,中国声谷作为全国唯一定位于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见证了安徽“从无到有”的产业创新、“从有到大”的发展决心。
一个“谷”,改变一个省。纵览5年间召开的两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升级的背后,不变的是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视,是对科技创新的关切。
2021年出台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中部地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与全国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在加紧提速。
在河南,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实现2024年前两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的攀升;在山西太原,20万吨电子铜箔一期项目投产,小到电子产品、大到航天飞机,材料订单已经排到6月份;在江西上饶,光伏超级工厂一期产线投产,切片、电池和组件实现全自动一体化生产……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折射出中部地区的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山西的化工冶金、安徽的汽车、湖南的重工、湖北的电子、江西的航空……中部地区制造业打造众多亮丽名片,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先进制造集群“筋骨”不断壮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从“不东不西”到“承东启西”
大通道腾飞“领头雁”
每个夜深人静的凌晨,都是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的繁忙时刻,一架架货机在这里落地和起飞。
一日达全国,隔夜达全球。曾经,花湖机场只是一个江边的小村庄、武汉的后花园。如今,作为亚洲第1个、全球第4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这里一天最多有120架次货运航班起起落落,货邮吞吐量近3000吨。从花湖机场出发,1.5小时飞行圈可覆盖5大国家级城市群,辐射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总数。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鄂州花湖机场对外开放。花湖机场国际货运开航一年来,国际货邮量节节攀升,截至2024年3月底已达6.2万吨,其中超8成货邮量来自湖北省外。一块崭新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从“不东不西”到“承东启西”,九州通衢,通达全球。2019年召开的座谈会提出,中部地区“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今年的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
中部地区向北连接京津冀,向东融入长三角,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又处于长江及黄河中游关键地带。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下,面对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重要机遇,中部地区展露出“承东启西”的独有优势,成为东部地区谋求发展的腹地,也成为西部地区开放的重要支撑。
2023年6月,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在郑州举行。随着产业转移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同性增强,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领头雁”作用不断凸显。2010年以来,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已在河南成功举办7届,累计促成产业转移合作项目3700余个,签约投资金额超1.8万亿元。
今年3月,一场湖南与香港共同举办的“创汇香湘”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长沙市岳麓科创港落下帷幕。比赛共设长沙、深圳、香港3个会场,“无电制冷技术”“高精度控制国产替代——从光刻机到全球镜头控制领跑者”“神经康复数字疗法方案”等获奖项目,涵盖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
以赛为媒,近百个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项目通过赛事平台结缘长沙,共享跨境创新资源。粤港澳科创产业园落户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开启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的崭新篇章。
从“煤都黑”到“大同蓝”
碳中和催生“聚绿盆”
在山西省大同市,从空中俯瞰,地面上有一对憨态可掬的“熊猫”。一只抬起前臂打招呼,一只扭头望向远处。
这里不是动物园,而是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土井村的“熊猫光伏电站”,地面上密密麻麻的光伏板组成一对“熊猫”形象。据测算,这座电站年均产出绿电约8000万度,平均每年节约煤炭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5万吨。
多年来,大同市雄踞全国地级市煤炭产量排行榜前列。然而,过度开采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的矿山采空区和长年垫底的空气质量。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大同市向产业结构开刀、向排污减碳宣战,“煤都黑”变身“大同蓝”。2023年,大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近300天,全年未发生重度污染天气。
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是两场座谈会一以贯之的要求。此次座谈会强调,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协同”二字,凸显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把握。
中部六省分别位于黄河和长江沿线,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需要进一步挖掘绿色低碳转型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在发展和保护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视频连线形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放二氧化碳排放权像商品一样在市场自由买卖。
在位于湖北武汉的数据中心机房内,处理器呼呼作响,后台数据飞快传输。湖北从多个试点省市中脱颖而出,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与运维任务。
每天15时碳市场收盘后,结算系统迎来最紧张繁忙的时刻。通过主、备两条跨省专线,每天的交易数据从上海传输至湖北,最终由湖北进行日终清结算处理。
龙头舞起,聚势强链。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好比“聚绿盆”,不仅推动湖北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更促进绿色低碳类项目、技术、人才、资金流向湖北。全国碳市场“大脑中枢”落户千湖之省,超千亿元绿色金融产业相继落地生根,引领中部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