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电影《堡垒》:构筑坚不可摧的红色信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舒良才 责任编辑:王韵
2024-04-28 08:41:32

电影《堡垒》——

构筑坚不可摧的红色信仰

■舒良才

近期,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湘潭日报社、湘潭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影《堡垒》公映。该片以1925年毛泽东同志创建的、我党历史上较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为原型,用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生动讲述了“韶山五杰”(毛福轩、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从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到投身隐秘战线斗争的动人事迹。

电影《堡垒》剧照。剧组提供

该片从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之下的上海金山拉开序幕,代号为“先生”“狂生”“医生”“学生”的共产党人为筹集、保护、运送前线急需的药品,被残忍杀害……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金山警察分局局长毛稼轩(毛福轩原型),也因营救同志暴露,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毛稼轩宁死不屈。被敌人假意释放后,他巧妙转移身边特务们的注意力,向其讲述多年前自己家乡先生、狂生、医生、学生的故事。此“四生”分别指代“韶山五杰”中的其他4人,影片由此转到毛泽东同志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场景,以及“韶山五杰”在大革命期间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往事。

这“四生”既是他们各自的代号,也隐喻着他们的性格、情感、喜好等。他们组织农民夜校传播革命火种、发动群众与反动地主豪绅展开粮食平价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分散潜伏,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并发展出新一辈“四生”——革命火种得以传承延续。一个个惊险丛生的故事,既生动描绘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作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形象描摹出“堡垒”是无数共产党人用强有力的革命斗争精神构筑起的坚不可摧的红色信仰。

视频技术支持:游超艺、邓宏洲

影片围绕“庞德甫”这一悬念意象,展开迷雾重重的剧情。开片中,“庞德甫”好似是我党一位潜伏者的名字,他一次次挫败敌人图谋,令敌人心惊胆寒。于是,国民党特派员沈卓宜以及许副官、警察局局长杨敬臣等使出各种奸诈手段,要弄清“庞德甫”的真相。但毛稼轩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无畏的英勇气概,一边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一边保护新一辈“四生”、守护药品,让“庞德甫”的真实身份愈加扑朔迷离。片尾,“庞德甫”的谜底被揭开。它不是某一个人的名字,最初为“韶山五杰”的代号,逐步发展为同心共筑中国共产党坚强堡垒的英雄群体代称。查不出、击不倒的“庞德甫”,成为党的堡垒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中愈挫愈勇、日益稳固的真实写照。

片尾,以画面定格的表现形式,呈现了“韶山五杰”的战斗、牺牲等史实。虽然英雄人物已英勇就义,但又出现了更新一辈的“四生”,党支部得以保全且重生,象征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信仰长存。

“勇敢的少年可以触摸到星星”,这是片中毛稼轩在钢笔上刻下的一句话。几十年来,以毛福轩为原型的电影《特殊身份的警官》、纪录片《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记中共韶山特别支部“韶山五杰”》、纪录片《为有牺牲多壮志——追忆“韶山五杰”的誓言》等影视作品,成为人们追思“韶山五杰”,感悟“勇敢的少年”的崇高革命情怀、“触摸到星星”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电影《堡垒》将牺牲在不同战位、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五杰”,与“四生”故事巧妙融合,是对讲好“韶山五杰”故事进行的一次创新探索。

近年来,“讲好本土红色故事”成为一种电影现象。如重庆有关部门联合出品的《最后58天》,聚焦重庆解放前夕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志士;江苏常州有关部门联合出品的《觅渡》,聚焦被誉为“常州三杰”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革命青春。电影《堡垒》是湖南有关部门挖掘、创新讲好本土红色故事的又一次有益艺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