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状态,为了胜利冲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维涛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4-05-07 19:01:03

箭在弦上

■杨维涛

冰雪消融,嫩芽初绽,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党委会议室里,一场战法创新研究会正在热烈进行。他们仔细分析多种空袭样式,研究新情况,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大家有一个共识,时间不等人,唯有转变观念,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辱使命。

2014年3月初,枯黄的小草开始吐露嫩芽,孕育生机。

同样萌芽的,是旅党委的一个决定:成立旅战法创新小组。

为使不同代系的武器装备互联互通、攥指成拳,形成战斗力,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8名官兵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第一次小组碰头会便选在装备训练场。阳光下,装备车发射架的阴影投在小组成员、一级军士长李政黝黑瘦削的脸庞上,为他本就不苟言笑的神情增添了一抹凝重。

小组成员由战士担纲,在旅里还是头一回。手握多项技术成果的李政回忆:“说没压力那是假的,当时的主战装备不仅有旧型号的防空武器,还有列装不久的新型导弹,可谓多代装备并存、新老型号混编。要把这些装备放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困难重重。”

眼前五花八门的装备年代不同、生产厂家不同、技术应用有代差、指控系统的“语言”不相通,摆在小组成员面前的首要难题,便是研发一款能解析转换各类武器指控系统指令的火控系统。

小组成员很快进入任务角色,不分昼夜探讨研究,采集数据,反复论证。

系统不兼容、版本不统一、共享信息难……投入任务不久,难题接踵而至。

“越有困难,越要迎难而上!”办公室里深夜不熄的灯光,承载着小组的希望,也孕育着战斗力提升的“胚芽”。

“信息化战争中,数据是信息系统的‘血液’,能否用精确的数据指挥作战,往往决定着战争的成败。”旅党委在跟进小组进度时指出,每一项数据、结论都必须亲自到实地采样,反复论证。

为确保数据可靠,8人小组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训练场百余次,采集真实演练参数数千个、实验数据近千组,解决复杂技术难题20余个,编写软件多套,成功研创出某战法。

不久后,在某次比武中,这一战法作为专攻精练课目接受实弹演练检验,打出“八发八中”的好成绩。

进入新时代,思维不能停留在“过去时”,要快速跟上装备更新的步伐。不等不靠,小组成员追随新装备的更新迭代搞研究。

“火力可选”等难题久攻不下,成为挡在他们面前的沟壑。新装备要发挥新战力,就要升级战法,革新战技术难题。

小组成员、一级军士长郑志涛心里透亮,当时旅里其他各型导弹、高炮火力均已实现火力信息共享,如果新装备不能尽快纳入“火力网”内,配发新装备所带来的战斗力提升将十分有限。于是,他和小组成员铆足了劲儿,要在最短时间内攻克难关。

在采集分析近千组数据、测试数十种硬件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实现系统兼容的硬件设备,同时针对软件数据进行改良升级,使新装备很快形成战斗力。

训练场上,某新装备正式列装。刚刚接装回来的某连二级上士叶小刚一行人感到压力很大。为缩短新装备适应期,他们恨不得把时间细化到分钟,只为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

信息化装备操作看似简单,其背后隐藏的科技含量却很高,在按下发射按钮的瞬间,有多少电子元件被启动?有多少集成模块在工作?事实上,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会有各类故障,电脑病毒入侵、软件或硬件损坏,都可能引起智能系统故障。早在新装备列装前,叶小刚所在连队便组织官兵学习相关理论,由他们组织技术攻关小组,专攻精研装备操作运用,促进新装备战斗力提升。

不久后,某陌生地域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练悄然打响。旅指挥所通过自主研发的战场三维综合态势图,在某火控系统的运用下,快速给各小体系分配目标。

“东南方向1批目标来袭,准备抗击!”完成射击准备后,某连连长闫晨晨接到抗击指令,随即指挥全连搜捕目标,实施抗击。

“发现目标,跟踪稳定,可以射击!”他们所采用的这一战法,充分挖掘装备性能特点,立足最复杂电磁干扰环境,找寻破敌制胜的最优打法。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雷达操作手、火控操作手迅速完成抗击动作,精准命中“敌”机。

凌晨,夜色静谧,秋天的霜露带来丝丝寒意。

雷达方舱里空气有些凛冽,大家都紧绷着一根弦。连长康志双眼早已布满血丝,听着通话设备内不断传来的空情通报,他的大脑加速运转。

前期,他们在某陌生地域开展实弹射击演练,康志带领所在连队运用某战法对高速靶机实施射击。尽管经过了上百次模拟练习,但真正拉出来实兵实弹对抗时,康志还是有些忐忑。

这种战法能大幅压缩抗击时间,但也承担着高脱靶量、低命中率的风险。为了练就真功夫,他们经过反复的理论验证和模拟检验,在去年的实弹射击考核中取得精短时间内完成抗击动作、精准命中目标的好成绩。

连长康志年初再次定下目标:将时间再缩短1秒。

虽然身边不乏质疑声,但康志始终坚定“多争取1秒,就多一分胜算”的想法,在旅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技术骨干绞尽脑汁想点子、找窍门。经过2个月的反复摸索,通过上百次模拟训练,硬是将平均用时又压缩了1秒!

靶机呼啸,声若惊雷,方舱内官兵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指挥控制显示屏上,各种杂波、干扰信号伴随“敌情”出现。很快,旅指挥所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以及火控系统为康志所在单元分配任务。

“目标进入射界,实施射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雷达操作手、火控操作手默契配合,开机、搜捕、射击,一气呵成。

“嘭!”导弹破筒而出,精准命中靶机。在火控操作手按下发射按钮的一瞬间,计时员停表:用时较去年提高了1秒31!

上百小时的模拟训练、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换来了“快1秒”的实战硬功。这正是全旅官兵对标实战,在训练中追求极限、把成绩练到极致的缩影。

“‘如何打赢’这张考卷,要多想,多问,多答,多思。”近些年来,旅党委深刻认识到,随着空袭作战地位的不断提高,不同机种多批次、多架次、不同高度的攻击,已成为空中打击的基本模式,客观要求反空袭作战要破除单一抗击模式的思维定势,具有综合对抗能力。

两年前,他们接受上级实弹检验考核,取得多项成果并受到上级考核组重点表扬。去年野外驻训,他们又拓展战法机制,作战能力有大的提升。

太阳渐渐西沉,旅党委会议室里讨论还在继续,大家心中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不论装备如何更新换代,矢志打胜仗的信念不会变。全旅官兵将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