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集团军某旅结合短期集训密切官兵关系——
临时集训 一世情谊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通讯员 魏宁邦 石 涛
新闻现场
基础训练分层实施、专业集训全面展开、装备操作紧锣密鼓……初夏,记者走进第76集团军某旅训练场,火热的练兵场景随处可见。
兵种联训、集约组训、专业分训……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该旅官兵面对的组训模式早已不同往常。当记者问及如何应对变化时,作训参谋廖晨宇的回答让人颇感意外:“首要的是让官兵熟络起来!”
在他看来,训练方式改变了,也让官兵关系面临新课题,“让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友彼此熟络,是保证训练质效的迫切需求。”带着这个话题,记者走进他们中间,探访密切内部关系的时代新解。
集训队官兵业余时间一起娱乐。张伟强 摄
单位临时,但战友情不能“临时”
“虽说是个临时集体,不过指导员还真是没拿我当外人……”在通信专业集训队组织的“点赞分享会”上,下士龙世银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前不久,龙世银的父母打来电话说,他们出差路过,想趁着周末跟儿子见个面。龙世银心里当然很高兴,但考虑到集训队刚成立任务繁重,自己跟负责集训的干部骨干也不熟,就没好意思开口请假。
眼看着将错过与父母见面的机会,训练场上的龙世银有些心不在焉。班长看出端倪后,及时与他谈心并找到指导员李哲哲汇报了情况。李哲哲依据规定为龙世银办理了请假手续,让他得以在周末时间与父母短暂团聚。
一段插曲,带给战士的是温暖,带给李哲哲的却是反思。这几年,旅队组织专业集训、送学培训、兵种联训频次越来越高,官兵走出营连加入临时集体的机会越来越多。“集训队是一个新集体,官兵都是临时加入,彼此互不熟悉,日常训练生活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李哲哲说,年初以来,该旅组织的短期专业集训队就有好几个,很多官兵像龙世银一样,集训期间诸多合理诉求因“不好意思”而搁置。
“因为彼此不熟络,加上集训时间短、节奏快,集训队干部骨干也存在组训放不开手、管理展不开等情况。”李哲哲说,身处相对陌生的环境,又是临时执行任务,参训官兵遇到问题抹不开面子,肯定会影响工作质效。“单位临时,但战友情不能‘临时’。”他在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引导官兵通过彼此谈心交心、点赞分享等开展交流互动,逐步加深了解、营造融洽互信的内部氛围。
用心带来暖心。李哲哲发现,这些做法首先在列兵中引起了变化。“集训队中的列兵都是结束新训下连不久。”李哲哲说,从新训到下连再到集训强能,列兵们不到半年先后3次变换生活环境,“因为彼此还不了解,大多数人对新环境还处在熟悉状态”。
前几天,集训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其间,列兵们积极报名、主动参与,或在体育活动中彼此配合完成赛事,或组成兴趣小组策划排演短剧节目,大家在互动中加深了解,在合作中增进友谊。“逐步融洽的集体氛围,越来越熟络的战友关系,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集训队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列兵廖鑫舒结合自己的经历道出体会。
互帮互学互助浓厚战友情谊
记者在该旅侦察专业集训队训练场看到,官兵组成各类训练小组,或集中组织理论讲解,或开展实操练习,或针对性进行补差训练,有序展开不同层级、不同课目训练。
“我们结合官兵专业特长、区分不同情况,把专业技能相对突出的同志,与相对弱的同志搭配组成互助小组,引导大家在训练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学。”该集训队负责人岳涛说,通过专业能力的“高低搭配”,大家在互助合作中不仅加深了了解,而且提升了技能,“这种有益的尝试,源于此前两名战士的一次‘较劲’”。
众所周知,参加侦察专业集训的官兵大都是各分队的训练尖子,不但专业技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而且见识经历、实践经验等方面也比较丰富。
“越是优秀的战士往往越有主见,越是不容易被说服。”谈起那次“较劲”,岳涛感慨地说。
那是在一次标图理论课上,担任教练员的三级军士长户汉亮强调手工标图的重要性时说:“实战环境中干扰因素较多,手工标图是一种保底手段。”
孰料,他刚讲几句就被中士刘艺打断了:“空中目标移动速度快,借助手工标图根本来不及。”
作为旅里的专业能手,户汉亮担任教导队侦察专业教练员已近10年,面对刘艺的当众插话心中有些不快,双方一时各执一词。
后来,岳涛仔细研究两人的训练档案发现,他们中一人擅长基础教学,一人在装备操作方面更有优势,如果二人携手,完全可以实现能力互补。为此,他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对二人进行引导。
一次,集训队组织周考核,一向名列前茅的刘艺在教学法考核中遭遇失利。那段时间,户汉亮也因某课目训练而犯难。两人分别找到岳涛寻求帮助,得到的回答是:“集训队里能人多,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才能更进一步。”
在岳涛的引导和鼓励下,户汉亮主动迈出一步,他背上图板、带上标图工具,请刘艺帮教标图、用图技巧。其间,户汉亮遇到不太懂的地方随时提问并记录。当刘艺对某课目教学基本功掌握不扎实需要加班练习时,户汉亮也会主动传授经验、示范讲解……一段时间下来,两人的训练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合作互助让我们实现了双赢,也密切了战友关系。”在集训队组织的体会交流活动中,刘艺谈起二人的成长进步感慨地说。眼见时机成熟,岳涛趁机提出筹划已久的分组训练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参训人员根据各自训练水平依序分组,针对薄弱环节展开过关式进阶训练……
把自己当成兄弟单位战友融入其中
初上高原,雷达技师、二级上士邓东旭满怀期待,带领一支由10余人组成的骨干分队,赴空军某部地导分队跟学跟训。“既可以交流经验、提升能力,也可以加强了解、疏通联演联训‘堵点’。”邓东旭说,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孰料,连集训队人名都还没记全,他就碰到了一件“烦心事”。
那是邓东旭首次参加防空武器快速出动训练,他凭借以往经验快速操作,第一个将设备展开完毕。当他信心满满等待好评时,却听到导调组的评判:“以这种方式展开设备容易被敌机快速定位,属危险操作。”
“我的操作不可能有问题!”作为一名从事雷达专业11年的骨干,邓东旭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充满自信。他认为导调组的“误判”是有意为之,不排除是狭隘的排外心理在作祟。
不良情绪悄然在他和战友心中产生,以至于影响到有的同志的训练积极性。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该空军部队三级军士长刘远凡心里有些着急,主动靠上去与邓东旭谈心交流、了解情况。
摸清原因后,刘远凡分享了自己参加国际军事比武的经历。“起初,我和战友以为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从比赛结果看,所谓的‘不公正待遇’并不存在,我们的感觉更多的是误解造成的。”刘远凡感慨地说,事实说明,真正的高手不能在自己设定的舒适圈里固步自封,只有敢于正视不足、乐于接受批评,才能发现不足、集人之长、更进一步。
“即便错了,也要弄清楚错在哪里!”与刘远凡多次交流后,邓东旭和队友们摆正了心态。训练中,他反复向地导分队官兵请教,既交流训练经验,又了解战训方法异同。实践摸索让他越发地认识到,自己平时只专注于装备原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认识水平与实战要求出现了“脱节”,再不及时改进甚至会落在后边了。
“切实把自己当成兄弟单位战友融入其中。”与兄弟单位战友的互信得到进一步强化,该部参加跟学跟训的骨干们铆足了劲破解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邓东旭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梳理出来,围绕“装备快打快撤和应急撤收”形成教案课件,与兄弟单位官兵共享。
前不久,该部组织模拟地空联合训练,邓东旭带领雷达班组成员嵌入其中,与地导分队官兵密切配合,先后锁定多批模拟目标,受到上级表扬。“归队后,我将把跟训所学运用到岗位工作中,并与地导分队官兵保持联系,定期交流分享经验体会,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邓东旭说。
亲历者说
互相包容实现良性互动
■第76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 邓东旭
来到陌生的单位,操作不同的装备,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新兵”训练时期,原本轻车熟路的操作变得陌生了,自己对新环境一时有些不太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的自信心,甚至错误地认为兄弟单位心胸狭隘、有意“排外”。
面对我的“误解”,兄弟单位的战友们没有介意,而是主动靠过来,耐心与我和战友谈心交流,不厌其烦地解释沟通。他们的坚持给了我转变的力量,让我和战友打消疑虑、消除误解,慢慢地甩掉包袱、迈步向前,在协作配合中得到历练成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事实说明,人不能永远待在自己设定的舒适圈,按部就班做一些熟稔的工作。只有放下老兵的“架子”,在与兄弟单位战友的良性互动中打破固有认知的束缚,互相包容、互助合作,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专业领域取得新的进步。
到兄弟单位跟学跟训短短数月,让我结交了新战友,也对雷达专业有了新的理解和领悟。返回单位后,我用学到的经验改进组训方法,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工作,有效提升了班组作业效率。最近,我和战友把精力集中在实弹射击训练上,全力以赴投入其中,不断在新的挑战中检验锤炼技能、获得提高。
一线快评
密切内部关系出战斗力
■张磊峰
密切部队内部关系,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制胜优势,是部队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步入新时代,练兵备战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内部关系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现象。我们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应对,切中新时代官兵“心脉”,才能助推部队建设发展提质增效。
如今,部队发展日新月异,内部关系也在悄然变化。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基层、走近官兵,准确把握形势变化,用新的思维和眼光审视新情况,建立起顺应形势任务、符合官兵特点的全新认知。变化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体现在内部关系中间,可能是战士身上的“小情绪”,也可能是官兵之间的“小矛盾”。我们要见微知著,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通过及时关心帮助、跟进教育引导,让战友之间心气顺、暖意融,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
密切内部关系,一线带兵人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和感染官兵,赢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同时,还要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带动官兵投身练兵备战实践,在火热实践中培养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
当前,我军军事训练进入全方位变革、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更加需要进一步密切内部关系,把官兵心思和精力凝聚起来投身强军事业。透过第76集团军某旅官兵的生动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级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在练兵备战实践中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切实以强军事业为圆心,共画同心圆、凝聚向心力,就一定能构建更加和谐的内部关系,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