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武德中汲取营养
■陈一国 庞斯年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中华传统美德中,以忠、勇、仁、智、信、严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武德,是中国历代军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和军事实践中积淀养成的、具有职业特点的特殊道德规范。新征程上,加强军人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官兵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武德中汲取营养,挖掘传统武德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获得智慧力量。
传承“忠诚”之基,塑造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军魂。《左传》中讲“临患不忘国,忠也”“上思利民,忠也”,强调应始终忠于国家和人民。从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史可法的“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等,都体现出“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的高尚品格。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就要旗帜鲜明地把“有灵魂”放在首位,始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强定力,在大风大浪面前始终毫不动摇,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传承“尚武”之勇,锻造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本领。中华优秀传统武德历来强调“尚武精武”,如《诗经》中“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诗句,春秋战国“秦风酷烈”“越王好勇”等佳话,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等故事,都说明了崇军尚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就要始终牢记我军根本职能,夯实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根基,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担当,扛起“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使命责任,在真打实备中苦练打赢能力。
传承“勇猛”之气,激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血性。《左传》中讲“知死不辟,勇也”,强调勇气是面对死亡威胁时不退缩的血性胆气;《孙子兵法》中提及“勇怯,势也”,将勇气视为决定战场胜势的一种力量;曹植在《白马篇》中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展现出军人把为国捐躯看成像回家一般荡气回肠的血性胆魄。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要求广大官兵在血性上持续“淬火”,传承坚忍不拔、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发扬“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在血与火、苦与累的淬炼中,激荡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
传承“仁义”之德,培育情趣高尚、品行端正的操守。尉缭子说:“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曾国藩讲,“爱民乃行军第一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古人打仗往往强调兴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出兵时做到“军行之处,必须秋毫无犯,团结民心”,可以说“仁义”赋予了军人德行持久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要求广大官兵必须始终牢记宗旨本色,把握“以安民爱民为本”的道德遵循,培育胸怀天下、秉公执义的大仁大爱,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改造,扫除精神上的灰尘、剔除作风上的弊病,树立人民军队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