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
为牧民办实事
■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指导员 额尔德尼
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长大,大学毕业后参军来到边防,成长为驻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某边防连的一名主官。在这里,我充分发挥“蒙汉兼通”的优势,担任连队蒙古语教员,带领官兵深入牧户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边防政策法规,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连队驻守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全年干旱少雨,大风天气达240天以上。我认为,越是艰苦的环境军民越需要紧密团结在一起,作为子弟兵更应该为牧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
连队附近山脚下,住着一位孤寡老人,名叫达西道尔吉,今年82岁,曾是一名放牧守边的护边员。了解老人情况后,我便与他“认亲”,时常带领官兵陪老人聊天,帮助打扫卫生、搬运驼草、饲喂牲畜等。“达西爷爷没有孩子,我们就是他的孩子”成为连队官兵的共识。
一次,牧民杨巴特尔家正在卸载10吨牧草,眼看着天气越来越恶劣,靠着家里几个人无法完成转运工作。情急之下,杨巴特尔拨打电话向我求助,我第一时间组建党员先锋队,带队前往他家帮助卸车,解了燃眉之急。
这些年,连队持续开展“我为牧民办实事”活动,将连队3个哨点作为“惠民驿站”、4口水井作为“爱心水源”,组织为牧民义务劳动、送医送药等活动200余次。就这样,在全连官兵共同努力下,连队与牧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心也越来越近。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牧民自发组队护边守防,他们发挥“蒙古包哨所”“边民信息员”触角广、民情熟的优势,与我们一同守护边境线。
(戎军整理)
让“九秃梁”披绿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武部职工 张 强
樟子松漫山遍野,树上鸟儿啼鸣。走进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的“国防林”生态基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在10余年前,这里还是九道光秃秃的山梁,沟壑纵横,沙砾伴风飞,被称为“九秃梁”。
为民服务,守土有责。2008年始,东胜区人武部向区委、区政府请缨,组织官兵和民兵走进“九秃梁”开展生态治理。从此,我们开始了与砒砂岩的“战斗”。
在“九秃梁”,10余厘米的土层下多为坚硬的砒砂岩。砒砂岩形似土、质如岩,一锹下去一道白印,一镐下去一个白点。种树的第一个春季,我们连一面山坡的坑都没有挖好。效率太低怎么办?多方打听后,我们从包头农机厂买了一台打坑机。
有了打坑机,效率大大提升,一个小时就打了近50个标准的树坑。可是,两天之后打坑机“趴窝”了,钻头触点全部磨光。大家沮丧又着急,我把钻头拿回库房研究改装,更换钻点材料。经过多番试验改造,打坑机种树效率倍增。
然而,当地流传“一年种,二年黄,三年进灶膛”的说法。天缺水、地缺营养,树就难种活。如何给山上供水保证成活率?我们外出取经受到启发,打造聚源蓄水工程,开挖集水渠引流雨水至山底水窖,解决了生态建设用水问题,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
这些年,我们总结出换土法、根部保水法等砒砂岩地质植树“五步法”,使苗木成活率提升到90%,让“九秃梁”3.2万亩荒山披上绿装。我们还探索出砒砂岩地质种植庄稼和经济作物的办法,为群众致富提供新思路。
科学治沙,成果丰硕;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研发轨道式、箱组化拖车,实现人员装备同步出动,大大减少民兵应急出动时间,我本人也因此被东胜区表彰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杨建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