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战晓战方能教战研战。近年来,全军各院校相继组织教员赴一线部队代职锻炼,锤炼军事技能、探索教学实践、服务练兵备战,培养出一批为战育人优秀人才,为加速军队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过去的一年,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教员张尔可远赴海军南沙某守备部队代职。这一年,他扎根边疆海岛摔打磨砺,下沉练兵一线调查研究,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找到了教学科研工作的价值追求,更锚定了聚焦战场需求务实创新的科研方向。本期,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基层代职收获。
——编 者
岛礁代职不虚度 一份答卷沉甸甸
■黄鑫陇 李吉祥 解放军报记者 韩 成
训练间隙,张尔可(中)与基层骨干交流训练心得。饶俊涛摄
午夜的南海,浪花卷来阵阵凉意。海军南沙某守备部队勤务保障营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气氛热烈。
在这里代职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教员张尔可,正与某连干部刘巍带着几名骨干围坐在电脑前,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激烈讨论。部队前不久成功申报并顺利通过立项审批的某重点科研项目进入了实施阶段,他们已连续多天挑灯夜战,精细筹划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内容。
对张尔可而言,时间尤为紧迫。还有十多天就要结束代职离开部队了,他就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每天都会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办公桌上的材料也越堆越高。他觉得多给部队留下点什么,才不负这次基层之行。
去年7月,张尔可来到该营担任工程师。如今,回忆起一年来的点滴经历,张尔可倍感充实、收获满满:感谢与自己并肩奋斗的每一名官兵,感恩部队提供的为战创新的热烈氛围。
起初,在选择代职单位时,张尔可毫不犹豫申请了心中期盼已久的“远方”——南沙岛礁。从军队院校奔赴一线海岛,兴奋之余,张尔可又有着各种顾虑:“如何发挥自身特长才能助推基层部队建设发展?”“一线备战任务繁重,能否抽出身来搞研究”……上岛那天晚上,一连串问题涌上心头。
上岛之后,他的担忧很快便一扫而空。这里除了碧海蓝天椰林美景,还有部队浓厚的创新练兵氛围:“科创南沙”“南沙大学校”等平台活动如火如荼;基层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火热进行……
“向科研创新要战斗力已成为守礁官兵提升训练质效的共同追求。”张尔可感慨地说,这些在基层磨砺成长起来的骨干人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都为他的研究工作助力加码。
军事科研的目标是服务战斗力,落点是基层一线。部队官兵的主动作为和创新精神,让张尔可深受启发,很快找到了用武之地。
从训练场到军港码头,再到值班哨位,张尔可与官兵一起训练、共同学习,调研掌握一线部队情况,了解基层实际需求;列席班务会、连务会,参加演训、演习复盘会,收集整理部队建设矛盾问题……通过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融入,代职刚满两个月,张尔可便确定了一个研究方向:结合新的任务形势为部队制订一本《战时政治工作手册》。课题一经提出,就得到部队和校区的赞同支持。
“实践在一线,智慧也来自一线。”课题筹备研究过程中,张尔可边联系院校专家团队线上参与论证,边广开言路问计于兵。“我们身处海防一线、祖国前哨,要不断强化战时政治工作实践应用能力,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一次交流会上,“老南沙”、某营干部高忠丰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一建议启发了张尔可,他协调所在校区、部队骨干等力量迅速组建研究团队,结合边防海岛实际进行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模拟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实用管用的招法对策,助推部队政治工作不断向战延伸、为战发力。
“院校理论基础坚实,基层实践经验丰富,要让两者相互促进、有效转化。”在张尔可的工作推动下,该部与校区建起合作共研机制,部队机关相关业务科室也与校区司法、保卫、纪检等相关教研室建立了常态互动协作关系。
代职期间,张尔可着眼本职工作,鼓励官兵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他们结合部队实践撰写的基层某专项工作研究报告,问题针对性强,内容见人见事,补强了该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短板。
一年来,张尔可聚焦部队人才建设、战法创新等研究工作,取得多项成果,其中一项重点科研项目申报落地,交出了一份合格代职答卷。“来到南沙,收获成果的同时也深感使命责任的重大,科研没有休止符,我将为练兵备战贡献更多力量。”张尔可说。